“忘記苦難歷史的人,必將成爲下一次苦難的受害者”

近期兩岸緊張局勢再度引發關注,在臺海戰爭的陰影籠罩下,柴靜通過一期節目回望了一位九旬老兵的內戰記憶,通過這段塵封於歷史之中的深重苦難,引發了觀衆們對兩岸未來的深入思考。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近期兩岸緊張局勢再度引發關注,在臺海戰爭的陰影籠罩下,柴靜通過一期節目回望了一位九旬老兵的內戰記憶,通過這段塵封於歷史之中的深重苦難,引發了觀衆們對兩岸未來的深入思考。

(節目簡介)13歲時高秉涵從山東出發,走了14個月,上萬公里,在廈門踩着屍體,登上了從大陸開往臺灣的最後一班船。2011年,央視沒有人敢批准這個採訪,柴靜以個人身份去臺灣拍攝。節目終於播出時她以爲歷史終結,內戰已成過往。但是,14年後,90歲的高先生聯繫了她,講述完整版本的內戰往事,因爲兩岸正籠罩在又一場戰爭陰雲之下。

高秉涵先生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提醒人們戰爭並非遙遠的教科書條目,而是與無數個體和家庭緊密相連的鮮活歷史,其痛苦影響深遠。他那句“政治是無情的,忘記苦難歷史的人,必將成爲下一次苦難的受害者”,是對當下所有人的沉重警示。

家庭悲劇與逃亡起點

1948年,13歲的高秉涵遵母命,在國共內戰爆發時從山東逃亡。他的父親因國民黨身份被處決,更令人唏噓的是,他的兩位姐姐都是資深共產黨黨員,其中一人曾獲毛澤東表揚。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令一家人骨肉分離。母親給他象徵仇恨的血衣繩子,叮囑”跟着帽檐有太陽的人走”,這成爲他們最後一面。

戰爭下的軍隊瓦解與人性扭曲

高秉涵隨着國民黨軍隊撤退,親身經歷了軍隊的混亂和失序。北方部隊南下後舉步維艱,軍紀敗壞,隨意抓捕平民充當挑夫。年僅13歲的他,曾以軍法官身份親手處決過試圖逃跑的挑夫。部隊還放火焚燒村莊,破壞水井。部隊還焚燒村莊、破壞水井。逃亡路上充滿恐懼與飢餓,他多次瀕臨死亡,支撐他的唯一信念是再見母親,在極端環境下他也曾遇到過施以援手的解放軍士兵。

登上末班船與臺灣生活

經過14個月跋涉,高秉涵抵達廈門,踩着屍體登上最後一班駛往臺灣的船。抵達臺灣後,他睡在火車站長凳上,與野狗搶食垃圾。臺灣島嶼湧入大量人口,資源緊張,高秉涵憑藉母親留下的初中肄業證明,他考入學校並最終成爲軍事法庭法官。

軍法官的良心掙扎

在金門任法官期間,他首個案子是判處一名爲看望病重母親而擅自離隊的士兵死刑。他內心痛苦,認爲換成自己會逃得更快。儘管試圖抗拒,但在上級命令下,他不得不執行,理由是“軍人離陣脫逃者一律死,殺一儆百”。他在行刑前爲士兵準備酒菜,並請求延遲幾分鐘行刑,希望讓對方少受痛苦。這一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政治和戰爭對人性的巨大壓迫。

鄉愁與歸家之路

蔣介石去世後,老兵們反攻大陸的希望破滅。解嚴後,他們發起”想家”運動。高秉涵通過美國轉寄信件回鄉,卻得知母親已去世。1991年兩岸開放探親後,他終於回到老家,但已物是人非。他在檔案館找到了父親被處決的檔案,罪名是“國民黨反動分子”,同批有被注“殺錯了”的人。他認爲父親的死是歷史革命的必然,沒有個人仇恨。他拜訪了被母親懷疑是舉報人的唐叔,展現了他超越個人恩怨的人性。

人性堅守與和平呼喚

高秉涵珍藏母親遺物,並幫助臺灣老兵將骨灰帶回大陸安葬。他因親歷戰爭殘酷而極度恐懼戰爭,深信”不戰最好”。面對當前局勢,他建議兩岸應多交流,“因爲咱們是兄弟”。。他認爲個體不應依附權力,而應用行動去減少大時代下人的痛苦,要看到自己的責任,他對年輕一代寄予厚望。當被問及是否擔心被貼上“統戰”標籤時,他表示自己展現的是人性,臺灣養大了他,山東是他的根,兩邊都是他的母親,“不放棄,永遠不放棄”。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