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人民日報《天塌不下來》:真正的危險,是以爲自己無所不能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img

今天,人民日報發文《天塌不下來》,稱“美方加徵關稅無法壓垮中國經濟”,“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外部衝擊”。文章末了,甚至斬釘截鐵地說:“天塌不下來”。

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空而又空,虛而又虛,文章寫盡太平事,不肯俯首見蒼生。

這就是在不承認困難。不承認困難,就是最大的困難。

一、“天塌不下來”,但時代的灰落下來很多次

天塌不下來》一文看似信心滿滿,其實是在以樂觀掩蓋焦慮,以語言粉飾現實。

文章說“出口佔GDP比重降低、內需潛力巨大、轉型動能強勁”——這些漂亮話十年不變。可你有沒有低頭看看地上的人民過得如何?

2018年說“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們影響不大”,結果?那一年製造業大面積裁員,出口企業關門無數;

2020年說“疫情可控”,三年之後你我都明白代價幾何;

2024年說“房地產不是支柱產業”,轉身又救樓市。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這不是“天塌不下來”,這是每一次塌下來之後再裝作“從來沒塌過”。

二、“信心”不是政策,“穩定”不是增長

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利益。

人民日報講“信心”“韌性”“優勢”,這是講空話。現實呢?

你看,“中核招聘”官微以“我們收到1196273份簡歷”爲題發佈消息,宣傳其校園招聘宣講周圓滿收官,引發網友熱議後該帖刪除。4月6日晚,該賬號再度發文稱,“我們始終堅持認真對待每份簡歷,不辜負每位學子對我們的認可和信任”,並解釋該集團2025屆校招“提供1730類崗位,預計錄用人數約8000人”。

多麼盛大的景象——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媒體還發文祝賀,彷彿是一種榮耀。但這榮耀背後,是怎樣的一種苦楚?

1196273份簡歷,預計錄用8000人,競爭比例接近150:1。

一千多萬大學生在求職季苦苦投遞,寒窗十八載,結果發現,不是“能者上”,而是“卷者亡”。中核的這篇帖子被熱議後刪掉了,可刪不掉的是無數人的迷茫與憤怒。

人民日報說“人民有信心”,但我們看到的,是人民在焦慮中狂奔。

三、“集中力量辦大事”,卻忘了小事就是民生

你一口一個“我們有制度優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但人民只想辦小事:喫飯、工作、孩子上學、看病、養老——哪一件不是困難重重?

民營企業主問:“轉內銷渠道誰來給?壟斷資本早把通道堵死了。”

失業青年問:“爲什麼我從小學捲到碩士,最後卻只能成爲一份‘海投簡歷’中的無名者?”

農村老人問:“養老金不漲,物價還在漲,誰來給我個說法?”

真正的問題,是產業空心化、年輕人失業率高企、中產消費信心崩塌,而人民日報卻拿幾組數據來安撫羣衆,想用“唱歌”的方式遮蓋“噪音”。

人民日報自豪地說,我們有制度優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確實可以。但集中力量之後,普通人還能辦小事嗎?

外部加稅,內部加壓,企業活得越來越像在高壓鍋裏煎炸。

消費者不敢消費,存款創新高,年輕人找不到工作,35歲成了“退休門檻”。

那些“宏大優勢”,最終卻無法緩解我身邊小企業的倒閉、老百姓的焦慮。

這不是“有準備”,這是準備犧牲一部分人去完成整體敘事。

這不是“制度自信”,這是“敘事自嗨”。

四、真正的底氣,是敢於承認問題

今天的宣傳,應該來一場“整風”:

整一整空洞的高頻詞彙;

整一整“風景這邊獨好”的話術;

整一整不知民間疾苦、只講國家強盛的傲慢腔調。

真正的信心,來自於面對問題,來自於給人民希望,而不是讓人民自我感動。

人民日報說“天塌不下來”。

可我們看見——

求職的學子,跪在秋招的縫隙中吶喊;

創業的青年,在風控與政策之間左右碰壁;

中產的家庭,節衣縮食還房貸、保孩子;

這不是“天塌”,這是地陷。

毛主席說:“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再苦一苦百姓,罵名這次誰來擔?

五、美國加關稅?中國自有十策應對

既然美國執意加關稅,不如我們反其道而行之,乾脆就把美國的“封鎖”當作一個契機,看中國該如何真正走出外貿依賴、重建經濟活力。

我有破局十策,兼顧戰略定力與操作性,請看。

(一)以人民爲本:直接發錢,重啓內循環

不是“鼓勵消費”,是直接發現金。

從中央財政到地方餘糧,設立“經濟韌性基金”,向中低收入家庭每月每人一次性發放1000元,作爲“抗關稅·促內需紅包”。

這不但能立竿見影地刺激消費,還能緩解居民債務壓力,恢復信心——內循環的第一步,是讓人民有錢可花,有底氣生活。

(二)刀刃向內,啓動“編制優化改革”

精簡非一線崗位公務員和事業編,削減層級、裁冗員;

縣級以上單位每年優化10%冗餘崗位,用於激勵基層;

節省財政轉爲公共服務支出(教育、社保、住房補貼)。

國家要過緊日子,把錢花在人民身上。

(三)“工作8小時”法治行動:鐵腕整治996
修改勞動法,明確規定:非特殊行業每日工時不超8小時;

成立專項執法隊,重點查處互聯網、金融、製造等行業;

實名舉報有獎、典型案例通報全網。

恢復勞動尊嚴,提升生活質量與家庭消費力。

(四)全民社保下沉:低收入羣體全覆蓋、全兜底

將外賣員、快遞員、臨時工等非正規勞動者納入社保體系;

全面覆蓋,爲農村人口補繳,政府全包;

提供“社保信用”積分,可兌換培訓、租房券等福利。

不讓新勞動力成爲“隱形窮人”。

(五)“全民一戶建”計劃:人人有棲身之所

政府主導建設低密度一戶建社區,統一規劃、低價出售;

首套購房免契稅,提供20年超低利率貸款;

青年人才落戶即送建房券+土地指標。

解決住房不安問題,刺激就業與建材產業。

(六)“就業寶”上新:一人一崗政府兜底

針對待業青年的“就業寶”平臺上線:

每人可獲得一個定向工作包(含培訓+崗前補貼);

優先安排進中小企業、養老護理、公益崗位,應對老齡化危機;

做三個月給獎學金+全額社保返還。

(七)企業減負:以稅換活,讓中小企業喘口氣

與其拼命招商引資,不如減稅降費、降低門檻讓本土小微活下來:

取消五險一金強制上限;

放開靈活用工機制;

電費、租金、稅務減免一年。

經濟不能只靠大廠站崗,必須讓“10人以下小作坊”遍地開花。

(八)金融反哺:把信貸從“地產+國企”轉向“個體+技術”

現在銀行的錢去哪了?大部分進了“城市更新”、“地方融資平臺”,或者炒作AI泡沫。

應建立“技術+個體信貸傾斜機制”:

初創企業無抵押也能貸;

有實際技術落地的團隊獲專項貼息;

讓“窮人開工廠、碼農辦公司”成爲可能。

金融真正“普惠”,內循環纔有根。

(九)讓人民看到未來:每條政策都要“追蹤落地”

所有補貼政策即時追蹤;

人民日報、央視財經開“追蹤欄目”;

每週公佈“發了多少錢,幫了多少人,誰領到了”。

透明纔有信任,信任纔有力量。

(十)戰略定力:暫緩“面子工程”,優先“裏子工程”

這個時候,不比誰建高樓、開大會、做形象工程,而是:

修橋補路、改舊棚、治黑臭水體;

兜底醫保、擴大保障房、改造菜市場;

投資“公共設施+人”,而不是投資“鋼筋水泥+政績指標”。

高質量發展不是空話,而是千萬人每天生活的“細節升級”。

寫在最後:

毛主席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美國高關稅,是一把火。但不是燒掉希望的火,而是點燃改變的火。

裁冗官、養實民、治亂象,力求“靠譜、接地氣、有震動”。

只要我們把資源往人民身上傾斜,把政策落到實處,把企業從困境中解放,把年輕人從內卷中救出——中國經濟就會從被動應戰走向主動突圍。

美國封鎖關得了一時,卻擋不住十四億人民一起創造的力量。

讓人民得利,國家才能贏這一仗。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