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農民每月有800元養老金,農村的悲劇會少多少?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file

4月8日21時許,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國恩老年公寓發生火災,截至9日凌晨,初步統計火災共造成20人死亡。9日上午,鳳凰週刊以非常快的速度發了一篇報道:《老年公寓大火背後的農村養老困局》,推薦閱讀。

下面所說,沒有深度可言,只是不得不說。

我之前寫農民基礎養老金,幾乎不寫農村老人如何之慘,因爲這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我也不認爲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主要是基於同情,這是他們應得的,我不想用同情遮蔽了虧欠。

但是,沒錢的農村老人,就是很慘,各種各樣的慘。

國恩老年公寓的那些老人絕不是農村境遇最差的。河北農村老人基礎養老金133元/月,除此之外,報道中說,他們的主要收入來自土地流轉(就是他們說的“農民有地”),每畝地年承包價200元。這家養老公寓一個月要800元,也就是說,他們的子女能按月給補貼。在中國農村,不是每個子女都有能力和意願掏這個錢的,更慘的,是那些無人照料、獨守空房的老人。

從報道中看,國恩老年公寓也絕不是最差的,“乾淨亮堂”,“兩人一間”。相比2015年魯山縣康樂園老年公寓火災致38人死亡之後記者走訪所見,附近的老年公寓有20平米擺了10張牀的,也有30平米擺了13張牀的,這已經要好太多。而且據家屬反饋,這家公寓的老闆娘人也不錯,願意幫助,照顧老人也比較用心。換言之,800元一個月,性價比已經相當不錯了。

所以,核心的問題並不是整頓一番就行了,雖然這是必要的,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些農村老人是生活最困難的,他們的孩子往往都在外地,謀生不易,如果沒有兜底,各式各樣的悲劇難以避免。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王桂新告訴《鳳凰週刊》,“我知道在農村還有不少貧困老人有病無錢醫,他們最需要的、擺在第一位的可能是喫飽一頓飯、能多活一天。”王桂新曾看到一篇文章,介紹一位農村貧困家庭的患病老人,爲了不給子女增加沉重的生活負擔竟快求一死,

王思思 李一鳴,公衆號:冷杉RECORD老年公寓大火背後的農村養老困局

所以農村絕不是那些溫鐵軍、賀雪峯之類的三農專家說的“緩衝器”和“蓄水池”。提到賀雪峯,想起十年前他做過“湖北農村老人自殺調查”,在媒體報道中,他說:“被榨乾所有價值後,老人就變得好像一無是處,只能等死。”然而十年過去了,他開始說這是“獨特製度優勢”,美其名曰“保護型城鄉二元體制”:“藉助農村和農業的保障與保底,中國不僅有了一個現代化進程中的穩定器,而且有了一個防止福利陷阱的蓄水池。”

蓄水池下,多少農村老人艱於呼吸,但這些良心被狗喫了的人眼裏:好一派風平浪靜的農村風光!

國家推行的新農保每月只有55元,讓不少老人有了盼頭。“那就先不自殺了,再挺兩年。”不少老人對劉燕舞說,“終於有人管我們了。”

公衆號:學者薈中青報:農村老人自殺現象,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無論是要解決農村老人現實生活的護理問題,還是生命的價值感,每個月有幾百上千元的基礎養老金,都是至關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某些三農學者所說的,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這樣的聲音不僅會成爲政策制定的噪音,更是煽動大衆情緒、不利於社會穩定的破壞性因素。”這跟所謂“福利陷阱”更是八杆子都打不着:體制內退休金一個月大幾千上萬,你不說“福利陷阱”,把農民基礎養老金從不到兩百提高到八百塊,就要警惕“福利陷阱”了? 

錢當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是其他辦法的前提和基礎。老人每個月有近千元的養老金,自然不會覺得自己是累贅,如果身體健康,能照顧自己,在農村已經勉強夠用;如果要住養老院,子女再補貼一些,護理質量就能上一個臺階。中國式三農學者永遠不明白市場的神奇和偉大,它不需要你去創新,市場的參與者比所謂的專家學者聰明一萬倍。

我不是說提高了農民的基礎養老金,就可以防止出現國恩老年公寓這樣的悲劇,這個悲劇有其特殊性。但它可以提醒我們去關注農村老人的生存狀態,如果不是一場大火燒死了這麼多人,很多人恐怕連眼角都不會看他們一下。所以確實需要感謝鳳凰週刊,正如那條報道的讀者留言:“其他媒體都在忙着關稅匯率宏大敘事,在同一時間協同發通稿……感謝鳳凰週刊,新聞不會亡!”

事件本身是特殊的,但背後的困局是普遍的。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的60歲及以上人口約1.21億人,佔農村總人口的比例爲23.81%。但與之相配的養老機構卻嚴重不足。這些散落在鄉鎮的養老院,很多由舊校舍、老廠房改造而來,消防設施簡陋,護理人員短缺。即便如此,它們仍是許多農村家庭不得已的選擇——當子女外出務工,當老人失去自理能力,這些收費低廉的養老院成了最後的庇護所。而發生在4月8日晚上的這場大火,使得農村養老困境再次凸顯。

王思思 李一鳴,公衆號:冷杉RECORD老年公寓大火背後的農村養老困局

之前在那篇《再有人拿“農民沒交社保”說事》下面,有讀者留言:

image

這個說法是對的。爲什麼農村有那麼多“康帥傅”、“營養抉線”、“海乙絲”這樣的冒名品牌?你當然可以去討論法律、道德、監管、消費者意識等問題,但最重要的是:市場決定了這樣的消費能力就有這樣的產品。同理,如果農村老人手上能多幾個錢,市場提供的產品質量自然就會提升,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說:“農村老人手上有錢了,會有無數人去給他們提供服務的,以中國人的勤勞和創新能力,會有無窮的想象空間。”

但是,沒有錢,一切都無從談起。家貧百事哀,沒錢的痛苦體現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它不像火災這麼慘烈,但此痛綿綿無盡期,直至死亡。

上一篇說,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是對應貿易戰、提振內需的最佳手段,此前還說過“不管是從公平正義、人道倫理、社會和諧、消除內卷、促進消費,以及民意基礎和急迫性,均高於其他選擇”。這種拔一毛利天下的好事,爲什麼不趕緊做呢?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