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若把港口賣給俄羅斯怎麼辦?
如果李嘉誠把港口的經營權賣給俄羅斯,還會遭遇道德的審判嗎?難道一邊誇普大帝有聖人風範,一邊批李嘉誠賣國求榮嗎?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如果李嘉誠把港口的經營權賣給俄羅斯,還會遭遇道德的審判嗎?難道一邊誇普大帝有聖人風範,一邊批李嘉誠賣國求榮嗎?
當人們要求把“道德經”攤在股東大會的會議桌上,把“忠君賦”變成財務報表的唯一註腳,這場從商鞅變法延續至今的荒誕劇,終於迎來了最魔幻的章節。
當人們對企業的要求不再是守法經營,不再是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而是忠君愛國與道德表演。那麼,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自然就會換成《演員的自我修養》。
某大佬揮毫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從而登堂入室,卻扭頭打起了公攤的主意。某手機品牌把民族脊樑寫進了廣告詞,售後服務卻學會了三十六計走爲上。某位熱衷cosplay的企業家,把愛國稅改寫成了研發投入,用口號分貝替代了技術創新。某個餐飲企業,用情懷廣告取代了明廚亮竈,把愛國表演當成了最好的營銷文案。他們剛纔還在鏡頭前大呼天下爲公,扭頭就登上了飛往加拿大的飛機。
他們能把“道德經”的第八章倒背如流,卻永遠記不住《勞動法》的第三十八條。他們能把忠君賦朗誦得催人尿下,卻對《食品安全法》的第四章選擇性失明。
可悲的是,世人在這場魔幻現實主義的大戲裏,既是觀衆也是演員,就像是一羣斯德哥爾摩症患者。他們揮舞着道德的打分牌,敲擊着愛國的計算器,卻從不過問產品的質量。他們喫着黃燜雞爲老闆的百萬豪車鼓掌,他們品嚐着地溝油給企業的愛國營銷點贊。
某保健品傳銷組織,甚至把《山海經》改編成了洗腦術,大爺大媽們聽得老淚縱橫,卻不知自己的養老金正化爲人家的邁巴赫。這樣的羣體癔症,完美復刻了古代農民給土地廟上貢時的虔誠——只不過,貢品從五穀雜糧換成了花唄賬單。
古代的商人必須捐個監生纔有資格穿長衫,一旦發現產品質量問題,那必是重刑伺候。而現代的老闆喊兩句贏麻了,就可以自詡愛國企業家,從而給商品質量鍍上了一層免死金牌。商業的江湖裏,愛國表演藝術家們發明了獨特的生存法則,那就是案頭擺的不是《民法典》,而是包漿的“道德經”,他們不再研讀《公司法》,而是搖頭晃腦的背誦《忠君賦》。
這種表演藝術,在數字經濟時代,甚至進化出了賽博形態。某網紅高喊:家人們爲國產芯片助力,購物車裏的商品卻是國產殼、外國芯。某電車老闆在發佈會上高喊: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但消費者提車時才發現,這個口號和續航五百里的承諾一樣,只是個口號。
在這個魔幻劇場裏,《勞動法》成了藝術家們最不歡迎的暢銷書。畢竟高舉“道德經”可以立人設,能做忠君賦更是可以提升品牌溢價,但熟讀《勞動法》卻容易引火燒身。
這場道德的通脹危機,其實比美聯儲大放水還要兇猛。當愛國情懷變成產品溢價,當傳統文化淪爲營銷話術,道德和愛國這兩個詞的含金量,就被他們埋汰得比隔夜的檸檬水還不如。
或許,千年後的考古學家會這樣記載:在21世紀的商業遺址中,出土最多的文物是鎏金的道德經竹簡,以及碳化的忠君愛國PPT硬盤,還有無數印着民族品牌的泡沫包裝盒。而最耐人尋味的是墓誌銘,某位企業家陪葬的是鎏金牌匾,正面刻着愛國表演藝術家,背面的銘文則是《勞動合同法》第37條。只不過,關鍵條款早已被銅鏽腐蝕得模糊不清。
或許,當企業家們放下“忠君賦”,轉而研究《公司法》,當愛國營銷培訓教材讓位於勞動法的實操課程,當質量的顯微鏡代替了道德的放大鏡,當法治的標尺替代了情懷的捲尺。這場從秦帝國演到數字時代的荒誕劇,纔會得到真正的破局。畢竟,真正的愛國是讓消費者放心購買,讓員工安心工作,讓企業活過下一個經濟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