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大學越多的城市,也許越缺乏創新

據說南京幾家媒體都發了文章,討論南京爲什麼沒有像杭州那樣,有deepseek和“六小龍”,其中一個最大的不解是:明明南京好大學很多,211都有好幾所。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據說南京幾家媒體都發了文章,討論南京爲什麼沒有像杭州那樣,有deepseek和“六小龍”,其中一個最大的不解是:明明南京好大學很多,211都有好幾所。

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過去很多年,都學都在搞創新孵化,甚至和地方一起合作辦產業園,但是爲什麼大學多的地方,卻不一定有“創新”呢?

大學很多,意味着年輕人很多。但是,創新卻不是基於人數,而是基於各種“自由”:錢能自由流動,人不但能肉身能夠自由,也能夠自由思想。

鄭州據說有現在有百萬大學生。先不說這些大學的質量如何,他們都不能自由騎共享單車去開封,又能指望同學們能有多少新想法呢。

杭州的大學和鄭州南京區別不大,但是那裏更重視民企、私企,至少錢能更自由地流動。

大學要引領創新,至少需要一個條件:大學要比社會整體更前沿和開放。但是,至少從2020年開始,大學在各方面,都開始落後於社會,成爲全社會最保守的區域。

大學的院系,不但不能和民營企業相比,甚至比一般國企都要僵化。大學老師面對的條條框框,比社會上的研究機構要多得多。

前幾天在書店見一個朋友,他問我對新華文軒如何評價,我說,作爲國企,它仍然有鼓勵創新的機制,至少在書店業務上,進行着無窮無盡的嘗試。這說明,能做事、敢嘗試的人,在這個結構仍然是前途的,能掙到更多的錢。

而我們的大學,又在做什麼呢?據說某校文學院院長主要工作就是審查老師們的研究計劃和項目中,有沒有什麼“不妥”和“有問題”的內容,確保政治正確。

他的工作當然非常辛苦,也在確保“學術增長”,但是,又有多少新東西,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中呢。在任何領域,那些看上去“不妥”“片面”“有危險”的東西,也許更有可能蘊含着創新。

自然科學當然和文科不同。但是,“把關”和“審覈”,重點並不在於內容本身,而是在強調一種服從權威的文化,一旦這樣的文化確立,就會有無窮多的會議、審批、審查……不會有漏網之魚。即便你搞的是化學,也只能嘆氣。

所以,真相甚至可能相反:現在,大學越多的城市,可能越缺乏創新。

img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