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灌麪湯致死”,你們還能更無恥嗎?

◆◇◆ 文 | 難得君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 PRO 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
文 | 難得君

今天看到一條新聞,事情發生在去年的9月4日凌晨,丈夫喝醉酒以後回家將妻子虐待致死,但現在才報道出來。

39歲的阿麗(化名)在自家麪館被害,嫌疑人是其丈夫李某,案發後被抓。2月18日,記者從阿麗家人處獲悉,該案於2月19日在陝西渭南白水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文以載道”,這是中國古代文人所尊崇的治文宗旨。其中這個“道”蘊含着真理、正義以及社會公序良俗。

也就是說,好的文章、新聞應當能夠傳達正確的價值觀、揭露事實真相。然而,在當下的媒體江湖裏,部分媒體卻將其扭曲,背離了應有的擔當與使命。

就像這樁觸目驚心的故意殺人案,被輕描淡寫地冠以《女子遭丈夫灌麪湯致死案》的標題,如此新聞操作,實乃媒體之恥,社會之痛。


別跟我扯什麼"客觀中立"!

用"灌麪湯嗆死"五個字概括70度高溫麪湯澆身、鋼尺皮帶菜刀輪番施暴、活人拖入滾燙麪鍋的虐殺過程,就像用"皮膚擦傷"形容奧斯維辛集中營。

某些媒體人用鍵盤敲下這個標題時,指尖沾染的分明是二次殺戮的血漿。

他們比誰都清楚:鋼尺抽裂皮膚的聲音、皮帶撕開血肉的焦糊味、菜刀斬斷尊嚴的寒光,在"嗆死"這個輕飄飄的動詞裏,全都成了可以消音的默片。

司馬遷寫《史記》時"不虛美,不隱惡",今天的某些媒體卻在"如實報道"的遮羞布下,把兇手的菜刀磨成湯勺,將滾燙的麪湯稀釋成溫水,讓慘烈的家暴命案降格爲夫妻拌嘴引發的意外。

當《起訴書》裏"拖入鍋中"的動詞變成"灌麪湯"的溫柔表述,這些禿鷲般的寫手,正蹲在受害者的屍體旁啄食流量腐肉。

某些從業者早把《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嚼碎嚥進了下水道。

他們深諳"七分事實三分引導"的魔鬼算法:用"疑"字埋下反轉伏筆,拿"嗆死"製造獵奇懸念,借"感情糾紛"轉移暴力本質。

就像把南京大屠殺寫成"日軍疑似與市民發生摩擦",這種文字魔術比兇手的菜刀更陰毒——它讓全社會對暴行的感知變得麻木,讓施暴者獲得道德模糊的喘息空間。

更荒誕的是,當受害者的弟弟聲嘶力竭強調"麪湯溫度70度"時,當法醫報告寫明"全身23處機械性損傷"時,這些媒體精英卻集體患上了選擇性失明。

他們像蹩腳的小說家,硬要把但丁《神曲》的地獄篇,改寫成一碗打翻的陽春麪事故。這不是業務能力問題,是新聞良知的全面壞死。

別再裝什麼無辜!當某門戶網站小編把"拖入面鍋"優化成"灌麪湯",當某報責任編輯將"持續性家暴"壓縮成"感情糾紛",整個行業都在見證"文人風骨"變成可售賣的流量商品。

這些標題黨們早已參透"平庸之惡"的真諦:不需要直接作惡,只需悄悄抽掉"故意殺人"中的"故意",稀釋"家庭暴力"裏的"暴力",就能讓屠夫的尖刀變成孩童的玩具水槍。

魯迅說"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但今天的某些媒體,正試圖用油墨把鮮血調成桃紅色。

當新聞課堂還在講授"五W要素"時,現實已上演着"五W變異":Who(兇手)被模糊成丈夫,What(謀殺)被弱化爲意外,When(凌晨虐殺)被美化成情感衝動,Where(麪館地獄)被包裝成家庭空間,Why(男權暴力)被曲解爲情緒失控。這不是新聞寫作,是暴力共謀。

某些新聞記者們,你們還能更無恥嗎?

推薦閱讀:川普“出賣”烏克蘭,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作者帶貨,新百倫男女同款休閒運動鞋,99元1雙▼

img

購物的讀者請通過“羣團團接龍pro”小程序查看訂單和物流信息,也可通過服務號聯繫客服,還是我本人。

用我們的愛溫暖彼此,請贈我玫瑰手留餘香,謝謝!推薦我10多年來一直喝的白酒,純糧釀造不上頭,老窖窖藏,濃香型52°,大師調製,產地瀘州。此酒適合自飲或三五朋友小聚,市面上沒有銷售,但質量不比千元價位白酒差,不失面子又實惠。現讀者特價每瓶只需150元,買二送一,很多買過的朋友都復購了,要的速度微信我。點擊 閱讀原文 瞭解詳情。

爲防失聯,速度加我

img

難得君原創文章:

不一樣的必讀書推薦

烏克蘭勝利了,我有什麼好處?

特殊日子聊幾句私房話,老鐵請進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