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怕年輕人搶着掃大街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不怕年輕人嫌棄掃大街,就怕年輕人搶着掃大街。
最近,廣州白雲區新市街道要招6名環衛工人,年齡被限制在35週歲及以下。
如果有駕照,條件可以放寬到40週歲。
很多人不服氣,覺得憑啥連掃大街都嫌棄35週歲以上的。新市街道的工作人員倒是不遮掩,考慮問題也很周全:
我們招工是根據單位的用工需求的,不能職業歧視,憑什麼坐辦公室的就可以設置35週歲以下,做環衛工的就不能夠35週歲以下呢?
確實,環衛工怎麼就不能有自己的篩選機制了?很多行業都劃了35週歲這條紅線,也沒人出來干涉。
環衛怎麼就不能擁抱讓系統變得更年輕的美好願望了?
如果不該有這條紅線,那就不能只逮着環衛工說話,前陣子長沙望城區引進博士還要求28週歲以下呢。
再說了,環衛系統想要變得更好的願望一直存在。
這一點,哈爾濱環衛已遙遙領先十餘年。
2012年10月8日,哈爾濱市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事業單位編制的環衛工,新進外地人員可落爲哈爾濱市城區戶口。
錄用後連續工作3年並且年度考覈優秀者,還有機會轉爲本單位管理或專業技術崗位。
457個工勤技能崗位吸引了11539個報名者,最終,有7186人繳費成功。
哈爾濱環衛系統首次創造了“2900多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爭搶掃大街鐵飯碗”的大場面。
有一個落榜的研究生甚至喊出了一句影響後人十幾年的名言:
死也要死在編制裏。
研究生搶着掃大街這件事,當年給大夥兒的觸動特別大。
先不說它有沒有改變當地的環衛系統,至少它讓千萬家庭的育兒“口頭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全國各地不好好讀書的娃挨訓時常聽的警句是:
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得去掃大街。
從2012年以後,這一警句被迅速篡改成:
不好好學習,以後都不配掃大街。
面對大夥兒的質疑,當時哈爾濱相關部門有一位王姓副主任也很忿忿不平,覺得大夥兒是戴着有色眼鏡看這一行:
誰說環衛工人就不能是高學歷?難道環衛工人就必須是沒文化和老年人嗎?
王副主任當年覺得招收這些高學歷的人當環衛工,是爲將來的環衛事業培養人才。
還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出來解釋:
新時代的環衛工可不是會拿掃帚掃地就行,要熟練掌握各種環衛機械,會開車和懂電腦。
這麼一對比,前兩天新市街道辦那位工作人員的解釋也沒啥新鮮的,都是哈爾濱十多年前玩剩下的。
當時廣州市環衛行業協會的祕書長還跑出來說:
因爲地域以及觀念的不同,廣州的環衛工作已經市場化。在市場化裏,沒有所謂的體制外還是體制內,更沒有什麼所謂的級別。
現在看來,哈爾濱的做法也沒有什麼問題,當年環衛系統能拋給高學歷年輕人最大的誠意就是——
編制。
事實上,誠意給的估計超出了年輕人預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咱也不知道哈爾濱環衛系統在十多年裏,大學生掃大街有沒有掃出什麼新花樣。
斯基看了一下哈爾濱這兩年對環衛系統的讚揚,有一點是“人工超強模式”。
有一個當地在2024年1月宣傳的創新點是——
大家揮動掃帚並排成階梯向前推進。
這種相互配合協作清掃隊形,可以實現對路面上灰塵、菸頭等雜物高效清理。
碰到流量大的時候,操作手法也不過是把保潔人員從原來的15人增加到30人,把垃圾收運車從1臺改爲2臺。
不過斯基覺得哈爾濱的做法一定是超前的、領先的,讓當年不太看得上這種做法的廣州,也開始學習實踐了。
雖然當年很多年輕人很坦誠,承認應聘哈爾濱環衛工是爲了編制與穩定,但也有一部分是想要實現自身價值。
也有媒體在一年以後跟蹤發現,448名高學歷環衛工之中,只有少數幾個報考公務員離開,絕大部分則堅守在崗位上。
這或許讓新市街道看到了年輕人另外的一面,他們對於掃大街可能真的是純粹的熱愛。
他們在招聘信息上也強調了這一點:
熱愛環衛工作。
有了這一點認知,街道覺得即便沒有“編制”這個籌碼,也能吸引到35週歲以下的年輕人。
當年大夥兒圍觀研究生搶着掃哈爾濱大街的時候,夾槍帶棒地發問:
沒有編制,你試試?
十多年後,廣州的新市街道聽勸了,試試就試試。
其實這也是一種市場選擇,如果新市街道給出的條件招不到35週歲以下的年輕人,自然會把紅線改回去。
如果他們真的招到了,只能說明咱們環衛系統的工作環境與氛圍日新月異,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歡。
再過十年,說不定就有了第一代“環衛世家”、“掃大街”望族。
代代人都以傳承掃大街事業爲榮。
十年前,關於“掃大街”是體制內與體制外之爭;現在,是“35週歲以上”與“35週歲以下”之爭;再過十年,就是人與機器人之爭了。
咱以後各行各業都是AI機器人,活都讓AI幹,錢都讓咱們拿。
世界總會朝着咱們YY的方向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