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位年輕人,給“奶奶”建了個假營養號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準備爲奶奶創建一個虛假的營養專家團隊——獨立插畫師李月發帖說出這個計劃,引來304位年輕人。一個公號很快誕生,點開LOGO,是一朵線條繪製的素色蓮花,關注後彈出一句「祝您幸福安康!富貴吉祥!」推文裏高頻出現「養生」「專家」「兒女」,字體加大加粗,再配上「震驚」「罪魁禍首」,和多個感嘆號。
李月想打造一個老人的信息繭房,表面模仿營銷號的誇張風格,吸引老人注意後,再輸出她認爲科學的養生知識。爲了讓內容唬人,一位生物科學本科生提出,可以在實驗室拍一些像是科學家的照片作爲配圖。有「手握四個家族羣的中老年沉浸式謠言體驗者」自薦提供選題,不少醫學博士、在職營養師和法律從業者、影視編劇、醫學公號編輯、自媒體博主也加入進來,要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他們以「拯救陷入保健品騙局老人」爲目的,開始了各自的探索,有人在過程中發現,原來從未理解過爺爺奶奶。
文|魏榮歡 崔天琴
編輯|毛翊君
圖|(除特殊標註外)受訪者提供
「用信息對抗信息」
這是一個304人的編輯部。
「魔法輸出總部」最爲龐大,還細分出5個領域——選題資料組、專業組、震驚寫作組、圖片組和審覈組。各個組需要有人協調對接,一個成員提出關於「統籌」的問題。26歲的組織者李月去網上查了下這詞的意思,又添了個「統籌組」,用以彙集內部多方建議,確定選題。
第一篇文章是李月構思的。今年10月15日,她用一則「保健品反致病報道」打了頭陣,說記者在南方某城採訪獲悉,有位80歲老人抽了一款養生煙保健品,突然暈倒,被送進ICU。接着,某知名陳專家講,是這款養生煙導致其急性呼吸衰竭。
「這是你的身體在向你求救!」幾乎每個段落都有感嘆號,有的地方連用三個。文末呼籲不要購買此類產品,並稱放置在家中會讓有毒物質揮發,變成「毒氣室」。閱讀量到了5000多,編輯部的另一部門「宇宙第一託組」在其中發力——換上帶有風景的老年頭像,把微信名改成「花開富貴」「xx奶奶」,去文章下的留言區稱讚:「養生煙」害人無誠信,陳專家救苦爲人民……還有人假扮賣黃桃的,真引來留言問價。
李月想打造一個老人的信息繭房,表面模仿營銷號的誇張風格,吸引老人注意後,再輸出她認爲科學的養生知識。「用信息對抗信息」,她從自己奶奶的經歷中獲得這個啓發。
前兩個月,她教奶奶用視頻通話,發現奶奶手機裏,之前置頂的家人微信被取消了,變成十幾個「導師」和養生羣,爸爸的微信還被刪除。一到點,奶奶就着急進羣簽到,聽免費講座,說能領到紅包,3毛錢。李月感到奶奶有些自豪,把「賺錢」買來的羊奶片給她看。一問價格,奶奶就說,「你是不是又認爲我花錢」,這是「專家們做福利」。
因爲奶奶買保健品的事,家人沒少跟她爭論。奶奶從不抽菸,有陣忽然買了7000塊的養生煙,說裏面的中草藥能抗病毒。還常去一家保健品店試躺「養生牀」,回來轉述銷售的話,說牀內的射線會讓身體發熱,「是在排毒」。一張牀3萬塊,可以免費在門店試睡。
奶奶沒有買牀,倒是常買一些店裏其他的東西。家裏養生成套:喫飯用黑色的養生碗,喝水放入一塊釋放微量元素的石頭,600多塊錢一小袋的阿膠棗。李月打開羣聊,看到一個錯過直播的老人被「專家」@出來批評,「自己對自己的身體都不看重」。奶奶表示贊同專家。
李月繼續瞭解才知道,每天下午4點和6點各有一場直播,鏈接和密碼會發進羣裏。看完直播只是第一步,要答對課後問題拍照發給羣主纔有資格領紅包。「忽悠」奶奶的想法萌生於一個短視頻,裏面提到據說是300多名外國專家制作的長壽食譜,有600個。奶奶想讓李月幫忙掃其中一頁的二維碼領取。
於是,她也在社交平臺發了篇徵集帖,「準備爲奶奶創建一個虛假的營養專家團隊」。2000個留言之餘,帶着各種技能點的人真的來找她報名,也有自稱不知道能做什麼就想來幫忙的大學生。
她建了張「正規軍職能報名表」,可以共享給大家填寫。沒多久,裏面就出現「手握四個家族羣的中老年沉浸式謠言體驗者」自薦提供選題,有醫學博士、在職營養師和法律從業人員一一列出自己具備的專業能力,細到在專業數據庫裏的檢索和閱讀,還有專業醫學公衆號編輯和自媒體博主用運營數據做例證。
在註明可以不填的報名理由一欄,寫滿了能夠貢獻的輸出技能。一位在讀的生物科學本科生提出,可以在實驗室拍一些像是科學家的照片作爲配圖。另外一位擅長八卦風水的網友認爲,神祕學的力量能引起敬畏。沒什麼實操經驗的大學生主打真誠牌,「性格好,善於做計劃規劃分組安排任務等,不容易生氣不怕麻煩。」
沒有薪水,全憑想「忽悠」的決心,用愛發電。聚到一起時,他們交流出自己身邊的典型故事,有人提議把這些東西整理收集,作爲之後的選題,李月先建了一個文檔記錄。
「關注即可享受宇宙電波的庇護」,他們設想,老年人點進公號後,就會注意到這麼一句介紹。同時看見,LOGO上有一朵線條繪製的素色蓮花。如果關注,能接到一句「祝您幸福安康!富貴吉祥!」推文裏,養生、專家、兒女都是高頻詞彙,多處字體加大加粗,配上「震驚」「罪魁禍首」,再加多個「!」。
「找不到反駁的點」
「專注老年人營養3000年團隊」,他們很快有了這個微信羣。大部分是22-32歲的女性,李月觀察,學生和初入職場的居多。羣裏大家談起的困惑主要在於,勸不了自家老人,「越勸越反作用」。
作爲目前家裏學歷最高的人,又是長女,24歲的蔡瑤文進入大學尤其是從事了機械科研工作後,一直試圖讓媽媽健康飲食。因爲她發現,媽媽爲了減肥常常不喫飯或者不喫主食。這事成了母女間的一個矛盾。
他們家在城鄉結合部,媽媽全職照顧他們三姐弟很多年,兩三年前纔去一家文具廠做臨時工。大部分時間在街上消磨,出入減肥店後,開始配合「生酮飲食」按摩。蔡瑤文明顯感到媽媽的脾氣逐漸難以控制,有次她因爲沒有馬上去廚房關火,捱了頓打。她把這跟媽媽碳水攝入不足關聯起來。
沒法正面剛,她用迂迴戰術,給家裏買各種營養品,偷偷在媽媽手機的短視頻平臺刷健康飲食內容,希望大數據能幫上忙。看到李月的帖子,蔡瑤文馬上加入圖片組,感覺這是一個生動活潑的方式。
「以科學的名義、用看起來很權威的方式說出來。」22歲沈昊畢業做了電影編劇,第一個想寫的故事就關於老年詐騙。他花了幾個月蹲過養生直播間,還研究其他養生賬號,覺得李月的公衆號跟他理念挺一致。
疫情在家上網課時,他發現奶奶的作息變化很大。早上6點就出門了,中午會拎着一大包東西回來,午飯後又消失,到下午兩三點纔出現,到家就回房間裏不出來。去養生館和聽線上講座已成爲奶奶生活的全部。
奶奶相信他們都是講課的老師,沒有理由騙人。「找不到反駁的點」,沈昊乾脆加入直播間,想找出漏洞。養生課老師通常是穿着白大褂的老年人,自稱是老中醫。在講述如何保健養生之餘,會插空介紹幾款添加了中藥的保健品。還有另一類課是關於家庭人際關係,然後也是答題、搶紅包。
對於喬蓉蓉來說,加入李月的公號運營,是對奶奶重度抑鬱拯救無力後的新嘗試。她從小跟着奶奶長大,去英國留學後,忽然聽說奶奶自殺未遂的消息,才得知奶奶常年遭受家暴。當時在疫情期間,她無法回國,每天給奶奶寫千字長信勸慰,支持她離婚。後來她又轉發了不少關於老年抑鬱症的科普知識。
但是,喬蓉蓉始終感覺兩人的對話「像是在不同圖層」,奶奶總是有意迴避她的關心並繞開話題。家人也嘗試過很多辦法,包括讓爺爺奶奶一起去精神科,把奶奶接走,都被拒絕或者收效甚微。喬蓉蓉感到無奈,奶奶的問題似乎已經成爲死結,如果自己早一點介入,情況會不會不一樣?在精神衛生科陪奶奶就診的時候,喬蓉蓉看到九成都是老年人。她想在李月公號的選題資料組,提供一些關注的話題。
家門口的便宜菜店,從免費給爺爺奶奶量血壓開始,引導買紅外線腰枕、保健枕頭;姥爺跟風買了不明來路的藥品;好朋友的媽媽加入傳銷組織,售賣3萬一條的保健圍巾;眼看高鐵上隔壁座爺爺點進送話費鏈接……每個人加入的理由不同又相似。
這些套路在網上並不鮮見,有的已被明確定爲詐騙。今年初,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老年人受騙購買高價保健品案。被告人假扮知名醫院保健品科研教授,五年間向一位老人售賣低價普通保健品累計達47萬元。時隔不久,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兩起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集資詐騙案件,涉案團伙以優惠購買養老保健品爲誘餌,詐騙188名老人1800多萬元,老人少則被騙一兩萬,多則六七十萬,年齡最大受害者94歲。
一位天津南開區公安機關的工作人員告訴《法制日報》記者,「被騙的人數量其實遠多於網上看到的那些,很多老年人不會認爲自己被騙了,一些兒女也覺得反正錢沒有多少,只要產品喫了對健康沒傷害,家裏老人開心就行。」
公號編輯部的不少羣成員,也討論過父輩的不干預,認爲他們知情但「無所謂」「不怎麼上心」,或者覺得老人退休後有點事幹也好。在年輕人的視角里,似乎總感覺,這種情況下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隔空的理解
真正開始寫推文時,這個編輯部才發現,對老人的瞭解非常少。李月原本計劃自己寫文,大家主要來做羣演,必要時給予一些專業支持。第一篇文章是呼籲老年人及時穿秋衣秋褲的。當時剛入秋,李月因爲換季感冒。新聞+故事+反轉,她以爲這就是老年人的口味——以前爺爺奶奶很喜歡看電視,尤其是《今日說法》《走近科學》這類節目。
當時微信羣只有15人,稿子發進去,有人覺得故事太平淡,應該加一些婆媳鬥爭、遺產爭奪等狗血劇情,有人覺得字數多,老人們沒耐心看完,還有人覺得這不是他們關注的話題。李月想了想,確實,奶奶換季時候添衣可比自己勤快多了。後來回想,她總結:「視角沒有轉換過來。」
或許每個人都參與文章的一部分效果更好,這個想法沒持續幾天,羣裏人數已經增至304人。於是她建了一個羣文檔,按照流水線作業的邏輯設立了那些部門,開放報名。現在發了10篇推文,一篇總結各式騙局的稿子,標題用上了「生存規則怪談指南」,但點擊量滑落到幾百,留言也從三位數掉到兩位數。羣裏還是不時有人提出年輕人視角的選題,比如鼓勵老人學英語。
前三篇文章的字號都不一樣,第一篇的最大。李月解釋,當時自己考慮大字方便老人閱讀。後來羣裏反饋了老人手機的截圖,在適老化系統裏,本身就會放大字體,這樣一來文章一行只能顯示六個字。琢磨老人們的偏好,是羣裏一大議題。研究其他養生公衆號的話術,觀察家裏長輩常看的內容、活躍的時間段,讓他們在調整對老年人的認知偏差。
公號文章在老年機中的顯示效果
關於反催婚的一篇目前點擊量最高,接近一萬。文內虛構了一位名叫「Welovedogs」的英國婚姻研究專家,被視爲一個巧妙設計。第四篇文章是關於慢性病及時就醫的,線索來自於一位編導系學生——奶奶心臟病偷偷停藥導致病情嚴重,做了支架手術;患有高血壓的外婆也擅自換藥,堅信網上看來的「是藥三分毒」。
字少、多圖、通俗,是寫作組一名大三學生總結的撰寫要義。她一直幫自家礦泉水廠運營公衆號,從老年人的留言中瞭解了一些他們的想法。拿到材料,第一步是做「翻譯」。她說,「先把裏面『林先生』『李先生』改成『受害老人』和『騙子』這種容易分辨的角色,相當於貼標籤,還有把重要信息歸結成一二三點易讀的模式。」
每次文章發出後,在託組的角色扮演裏找真留言,成了編輯部的樂趣。究竟有多少真正的老人在閱讀,誰都沒有底,只能把沒有內部人認領的留言判定爲是讀者。李月給奶奶看過推文,奶奶倒是信了,把冰箱裏的隔夜菜扔掉。蔡瑤文爸媽的反應是半信半疑,衝女兒說,那你做給我喫?
羣裏目前只有兩三人在反饋家裏的效果。有的成員表示,想等公衆號積攢的文章多一點、看起來運轉成熟再介紹給老人。也有越來越多成員提出做短視頻,說老年人不愛看文字,尤其是不識字的。這正是沈昊感到失落的部分,農婦出身的奶奶不看圖文。
印象裏,奶奶在家大多數是沉默的,不與家人爭論,「想顯得更乖一點」。沈昊見過保健品店裏銷售親熱地稱呼奶奶,而爸爸跟奶奶的交流常常是不耐煩。自己也跟奶奶很少說話,打開微信對話框,消息還停留在若干年前成爲好友的提示。
幾年前奶奶想要花幾萬塊,給5個兒女各買一張養生牀墊,薄薄的只有兩三公分,看起來跟普通牀墊無異。爸爸跟奶奶爲此大吵一架。沈昊現在回想,奶奶可能只是「想給身邊人帶來價值」。他猜測,奶奶小學畢業,天天聽講座或許是「彌補上課的缺失」——「在那兒能感受到親情,能滿足情緒價值,甚至對知識的渴望。」
儘管花了一年時間側面瞭解和解構奶奶的世界,聊起與奶奶的生活,沈昊提到的只有喫飯和偶爾一起看綜藝投屏。「奶奶長什麼樣?」聽到這個問題,他絆住了——「這是個好問題。」
想了一會兒,沈昊說:「1米5,微胖,短髮,很難再說更具體了。」
(應講述者要求,文中人物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