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刺激不改革,解決不了問題
今天看到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的一段發言,我覺得很有價值,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histfacts.com/,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今天看到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的一段發言,我覺得很有價值,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說,當經濟面臨很大壓力、短期內有可能快速下滑時,採取刺激措施是必要的,但是任何刺激都會有代價,並且採取刺激的目的不是爲了通過刺激達到經濟向好的目的,而是爲改革爭取時間和空間。
我覺得他這段話把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困境解釋得太到位了,一針見血。
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只刺激,不改革,各地政府對刺激特別感興趣,但是卻沒有改革動力。
道理也很簡單,因爲刺激就是來錢,主要是通過發債的方式搞錢。
雖然現在發債也要層層審批,但只要批下來了,那地方政府又可以滋潤一陣,起碼不用這麼緊巴巴了。
至於這筆錢用掉以後能不能還的上,這就不是眼前考慮的事情,未來的事情就讓未來更有智慧的人解決。
因此刺激消費的事情大家都很積極,但是刺激並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爲了經濟改革。
爲什麼要改革?
因爲原來的那套土地財政的老路行不通了,所以才淪落到現在這種地步,具體我就不展開了,反正這兩年大家都一步步走過來了。
怎麼改革?
首先肯定不能像歐美國家那樣直接給底層發錢的方式改革。
這個邏輯我在之前的文章裏也詳細分析過,有兩個原因。
第一,中國底層人民太多,根據統計局數據,2023年能達到交個稅的人(月薪5000以上)只有1.6億,剩下的人連交個稅的資格都沒有。
如果像歐美那樣直接發錢,一個人頭一個月100塊,那麼一個月的支出就是1200多億,這根本就是無法承受之重。
第二,中國的稅收模式就決定了中國一定是一個以企業爲主體的國家,對於個人消費而言遠遠排在企業後面。
很多人都會有一種誤區,覺得我們除了交個稅,其他幾乎不用交稅。
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因爲在企業生產階段,就已經徵收了大量稅收,最典型的就是增值稅。
產品從原材料到成品到最終零售端,整個流程政府已經把稅給收完了,所以消費者去買產品就沒必要再付所謂的消費稅。
這也就意味着對於政府來說,大部分人的稅收都是從企業端收取的,而消費者反而無足輕重。
因此我們就特別喜歡供給側改革,改來改去就是想盡辦法讓企業多貸款,多生產,多交稅。
但是歐美國家正好相反,它們大部分收稅是從消費端收的,所以消費者的地位就特別崇高,無論什麼黨派上臺,都會千方百計討好消費者,給他們直接發錢,以此來促進消費,最終收到稅收。
綜上所述,直接發錢(包括消費券),對於我國地方政府來說只能是負擔,它完全沒有得利的地方,所以這種模式想都不用想不可能執行下去。
在這樣的情況下,提高中國內需是不是就成爲鏡花水月了呢?
也不是,用劉世錦的說法:
從根本上來看,內需不足與我國當前的需求結構直接相關。需求結構的背後是收入結構。現階段,我國中等收入羣體大體佔比爲1/3,約4億人。在此之下,還有約9億多低收入羣體。中等收入羣體比重偏低,導致經濟增長潛力下降。
反觀日本韓國這些地區,國民收入差距較小,中等規模收入羣體能夠達到50%\~60%,所以他們可以長時間釋放較大規模,較長時間的需求。
劉世錦表達得很含蓄,在我看來就一句話,分配體制改革。
只有把中等收入羣體倍增,從現在的4億人口增加到8億,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增加內需,走出經濟下滑的陰霾。
此外需要強調的是,這是唯一可以改變現狀的方式。
因此現在搞了那麼多刺激政策,短期內當然是有價值的,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要爲改革爭取時間和空間,如果只是爲了刺激而刺激,根本的東西一點都沒有變化,那麼未來只會透支更多。
實際上這兩年的透支,大家應該也看在眼裏,感受在身。
但遺憾的是,現在有一種傾向,對刺激感興趣,對改革不感興趣,這就很難繃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