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2024年深秋的首都

我覺得下面這兩張圖,解釋了年輕人爲什麼在鄭開大道上。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 PRO 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histfacts.com/,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image

image

只要你騎行在道路上,你就會感受到自由。

這不是約翰-穆勒或者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而是更本質的肉體移動的自由。

有些學校向同學們發放“臨時出門證”,這又讓人想起過去幾年的時光。它也解釋了爲什麼很多年輕人會騎行。

是啊。一切都是臨時的,都不被自己掌握。那麼,就讓我們去受累、去流汗,用父母給的身體和體力,證明有一個東西是自己的。

據說有不少外地人也到鄭州,準備騎行去開封;一些鄭州的同學,搞不到自行車,步行去開封。自從北宋滅亡,開封就沒這麼受歡迎過。

開,封,開……這成爲一種抽象。開封是 2024 年年底年輕人的首都。

很多人對大學生們冷嘲熱諷,甚至咒罵,覺得他們是流動的造糞機;或者認爲他們耽誤了交通——我完全不同意這樣的看法。

2009 年夏天的一天,處在困惑中的、還年輕的我,曾經在晚上花了 13 個小時,沿着成都三環路步行了一圈,大概有 51 公里。即使又回到原點,這樣的徒步也收穫很大。

而對鄭開大道上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騎行至少讓他們知道,開封就在前方。灌湯包不重要,前方很重要。

也不要拿他們和凱魯亞克那一代的“在路上”相比。如果說現在的年輕人是溫順的、匱乏的,那也不是他們的錯,而是社會塑造了他們。現在他們試圖邁出第一步,社會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

先是把他們當成文旅業的貧窮消費者;然後是鄭開大道上需要清理的共享單車“等物品”——爲什麼不把他們看成是一個個活着的年輕人呢。

活得不太好。很窮,也不太有希望;但這樣的肉體移動,終究證明他們仍然是活着的。

其實不要說騎行到開封,即便是下樓騎行或者跑步 5 公里,都是好事情。不讓騎行,不讓移動,不讓男男女女走到一起,你們又怎麼指望年輕人提高生育意願呢。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