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遮蔽:你只是愛皇帝而已
昨天文章中談到“遮蔽”,其實歷史深處的遮蔽更嚴重。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 PRO 版本,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histfacts.com/,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昨天文章中談到“遮蔽”,其實歷史深處的遮蔽更嚴重。
比如,清軍“入關”。很多人認爲是明朝皇帝用錯了人,如果袁崇煥這樣的人受到重用,就不會“亡國”。
這樣想也可以理解,如果你愛明朝,恨“清軍”,認爲投降滿清就是賣國,後面爲什麼又轉而大讚康熙、乾隆?
站在“明”的角度看,是潰敗,而從清的角度,“入關”就是進取、是發展。但是,大衆接受的歷史教育,關於“入關”很少,教科書幾乎一筆帶過,以爲都是明朝皇帝昏庸的錯。
關於宋代的認知也是如此。普通中國人恨秦檜,愛岳飛;認爲遼、金、蒙古都是“外國”,但是教科書翻到元代的一頁,又開始崇拜成吉思汗——很多人喜歡讀歷史,不過是喜歡皇帝而已,喜歡權謀、謀略,好像自己也就像皇帝一樣,站在了地圖前。
我最近幾年也開始喜歡地圖,尤其是看老家黃泛區。很多人河南人爲宋感到自豪,因爲開封曾是首都,那是這片土地最後接近權力中樞。但是,大家卻都沒有認識到,自己可能是遼、金、蒙古或者其他北方部落的後裔。
金國被蒙古滅掉的時候,最後的都城在蔡州,就是今天的駐馬店汝南縣,幾乎沒看到河南人爲“金”感到自豪的。
這就是“單一歷史敘事”的結果,它會把歷史簡化爲某種主流觀念。
歷史作家張明揚,對古代戰爭有濃厚的興趣。可能就是從對戰爭的研究中,他發現了歷史的複雜性。他的《棄長安》成爲暢銷書,《入關》也很受好評。他似乎抓住了中國歷史中的轉折時刻,穿越回到歷史現場,和那些人物對話,讓一個個標籤化、符號化的人物,活了起來。
那些曾被稱爲“奸臣”“漢奸”的人,也因此還原成了“人”。
在新作《崖山》中,南宋名稱賈似道就是一例。因爲南宋滅亡,他成了最大背鍋俠,後世人甚至稱他爲“蟋蟀宰相”,玩物喪志的典型。
但是,在張明揚的敘事中,他曾是能幹的軍事家,在保衛襄陽的時候顯示出才幹;他也是改革家,率先把自己家的良田充公,爲國家財政出力。從一個風流公子哥兒,到南宋中流砥柱,再到失敗爲人唾棄,這也是一個悲劇人物。
這幾年,關於宋代歷史的書出了很多,似乎有一種崇拜宋的跡象,放佛當下中國的所有癥結,都可以在宋代歷史中找到答案。市場經濟,改革,國際化、知識分子的好日子,有人甚至在宋代看到“民主政治”,而對取代南宋的蒙元,很少有人願意看上一眼——斥之爲野蠻,所以有“崖山之後無中國”這樣的說法。
和《入關》的思考相一致,張明揚在《崖山》這本書中也講述了一個“成長中的蒙元”的故事。普通中國人不知道幾個蒙元人物的名字,而實際上,忽必烈帳下的讀書人,比宋理宗的臣子,不管是讀書還是識見,都要好很多——爲什麼不願意看上一眼呢?
週日晚上,和張明揚聊聊《崖山》:“崖山”之後,無中國?有一個更大的“中國”,這個“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希望能讓你對皇帝的愛減一分。
相關內容
- 公開發表“殺日本人”理論的黃如一是縣長本人嗎?
- 喫愛國飯的外籍博主,擠滿東南亞
- 不肯生養孩子的南宋“愚民”
- “熱錢”淨流出創單月新高中國救市“組合拳”成外資提款機?
- 中國在津巴布韋農業中心地帶的採礦行動引發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