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市男子砍人前多日討薪未果,抖音上218個視頻記錄“討薪常態化”
9月30日晚,國慶節前夕,上海松江某超市發生一起惡性刑事案件,一男子持刀傷人致3死15傷,第二天,警方發佈通報稱犯罪嫌疑人林某某因“個人經濟糾紛。來滬泄憤實施上述行爲”。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histfacts.com/,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9月30日晚,國慶節前夕,上海松江某超市發生一起惡性刑事案件,一男子持刀傷人致3死15傷,第二天,警方發佈通報稱犯罪嫌疑人林某某因“個人經濟糾紛。來滬泄憤實施上述行爲”。
不久後,有網友曝出辦案警方內部向上級提交的一份《彙報材料》,其中提到嫌犯林某某是爲了討薪才前往上海,作案當天因爲找不到欠薪老闆,“生活又無以爲繼,遂萌生報復社會想法”。經專業媒體人士多方覈實,網曝的《彙報材料》99.9%爲真實材料。
“犯罪嫌疑人林衛虎(男,37歲,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田陽縣人)2010年由老家至杭州工作,2012年結識並跟陳小龍(男,45歲,安徽省宿州市人,居住地青浦區趙巷鎮趙華路601弄6號301室)做工地貨架工作直至2015年。後因陳小龍欠其3-4萬工資一直未結工資,且至今追討無果。後因查詢到陳小龍公司註冊地在上海市奉賢區,遂於今年8月23日購買火車票從東莞到惠州,再補票到達上海南站,因找不到公司具體地址漂至車墩地區虯長路附近活動,晚上露宿街頭。最近一次9月10日微信聯繫陳小龍討要未果,後生活拮据賣掉手機。案發當日因尋找陳小龍多日未果,生活又無以爲繼,遂萌生報復社會想法,隨機選擇人多的松江岳陽地區沃爾瑪超市的地方砍人報復社會。其作案2把刀系8月在抖音平臺購買”
警情通報所提及的作案動機–“個人經濟糾紛”與“討薪未果”雖然都涉及經濟問題,但在內涵和社會影響上卻存在明顯區別:
定義和範圍不同:
個人經濟糾紛:指個人之間或個人與機構之間因經濟利益產生的爭議,範圍非非常廣泛,可能包括債務、合同違約、財產分割等問題。這個詞相對籠統,涉涉及的內容可以是多種形式的經濟關係。
討薪未果:指勞動者因未能獲得應得工資而與僱主發生爭執。這是勞資關係中中特定的經濟糾紛,直接與工人權益相關。
法律與道德背景:
個人經濟糾紛:通常不涉及明顯的權利不公,而更多地體現爲雙方在經濟利益益上的分歧和爭議。法律上,經濟糾紛可以通過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雙方的的責任和義務相對平等。
討薪未果:涉及勞工權益問題,常常意味着僱主未按時支付勞動報酬,屬於侵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爲。在經濟下行的社會尤其突出,討薪未果引發的社社會同情心強,反映出工人的弱勢地位和維權困難。
社會共鳴與情感反應:
個人經濟糾紛:由於範圍廣泛,公衆很難立即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人們可能將其視爲一般的經濟問題,與自己生活關係不大。
討薪未果:這是一個高度敏感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經濟不平等和勞工權益被被忽視的背景下。工人討薪未果容易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同情,尤其在弱勢勢羣體維權無門的情況下,容易激化矛盾。
影響與後果:
個人經濟糾紛:一般被視爲個人之間的財務或商業問題,處理結果對社會整體影響較小。
討薪未果:不僅涉及當事人的生存問題,還會引發社會對勞資關係、工資拖欠等問題的關注,甚至成爲社會不滿的導火索。在極端情況下,工人因討薪未果而走上違法或暴力道路,往往能激起社會對制度不公的反思。
總的來說,“討薪未果”比“個人經濟糾紛”更爲具體,且更能激發公衆對社會不公和弱勢羣體困境的同情。上海警方使用“個人經濟糾紛”的說法,可能是爲了淡化事件的社會矛盾,避免引發更大規模的討論。
然而,春秋筆法並不能掩蓋背後的真實社會問題,在國內最大的短視頻平臺–抖音上,以“討薪”爲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檢索到218個關於討薪的視頻,通過分析這些視頻所涉及的行業類型、地理分佈、受衆反應和傳播情況,可以發現討薪問題具有廣泛性和頻發性,已經呈現出“討薪常態化”的趨勢,僅10月4日早上,就有3個用戶發佈了現場討薪實況。
根據內容的不同,可以將抖音上218個關於討薪的視頻大致分爲以下4類:1.討薪事件記錄、2.討薪現場實拍、3.媒體報道、4.討薪方法教學
根據抽樣統計數據,媒體報道類視頻佔比最高,約爲39.53%,其次是討薪事件記錄,佔比約爲27.91%。討薪方法教學和討薪現場實拍類視頻的佔比分別爲25.58%和6.98%。
1.討薪事件記錄:這類視頻主要呈現的是網絡上關注度較高、影響廣泛的討薪事件,詳細地記錄了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常常採用二次創作的方式,並提供深度分析和評論,比如對“惡意討薪”的批評。
2.討薪現場實拍:這類視頻多爲農民工自己或旁觀者在討薪現場的即時記錄,呈現了工人在討薪過程中面臨的實際情況和困難。
3.媒體報道:媒體對某些討薪事件的報道,多呈現對討薪者的討薪經歷或成功討薪案件中的重要推動力量。
4.討薪方法教學:這類視頻主要是提供一些實用的、面向工人的討薪技巧和方法教學,常由律師或有經驗的工人分享如何合法合理地維權。
這些關於討薪的視頻共同呈現了一系列與勞動權益、社會公平和制度缺陷相關的社會問題,主要反映出以下幾個方面:
1. 農民工維權困難
這些視頻揭示了農民工在討薪過程中面臨的系統性困難,包括法律程序的複雜性、企業拖欠工資的普遍性以及維權途徑的不暢。工人被欠薪後,往往缺乏有效的維權手段,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資金去追討他們應得的勞動報酬。特別是“討薪事件記錄”類視頻中,提到的“惡意討薪”概念對工人維權造成了負面影響,進一步說明工人維權的艱難。
2. 法律與制度的不完善
儘管許多視頻提供了通過勞動仲裁、法院等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的建議,但實際操作中,法律程序往往過於複雜、費時且成本高昂,農民工通常難以承受這種漫長的過程。視頻中所呈現的“法律維權成本高”和“程序繁瑣”問題,反映了法律制度對底層工人的保護不足,以及維權機制執行力弱的問題。
3. 社會對底層勞動者的忽視
很多視頻揭示了社會對農民工這一羣體的忽視與漠視。媒體報道和現場實拍類視頻展示了工人們在極端天氣、節假日甚至絕望的情況下討薪的畫面,折射出社會保障體系的薄弱。這種無視工人權益的現象尤其體現在基層政府或僱主處理欠薪問題時的冷漠態度,部分欠薪案例甚至導致了工人採取極端手段,如暴力或犯罪行爲,更加凸顯討薪者者處境的無助與絕望。
4. 社會階層的不平等
這些視頻中,農民工的聲音和需求經常被邊緣化,尤其是在涉及到欠薪問題時,欠薪企業或僱主的強勢地位顯現出來。通過視頻的傳播,可以看到社會階層的不平等體現在工人與企業之間的對立關係中。工人缺乏話語權,法律與社會系統更傾向於維護資本方的利益,這加劇了工人與企業之間的矛盾。
5. 媒體在推動社會正義中的作用
視頻中有大量的媒體報道案例,這表明媒體在推動社會正義和曝光不公現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媒體對討薪事件的曝光往往成爲農民工維權的有效途徑之一,說明在傳統維權渠道失靈的情況下,輿論監督已成爲工人爭取權益的一種替代方式。
6. 社會支持與解決方案的匱乏
“討薪方法教學”類視頻儘管提供了一些實用建議,但很多評論指出這些方法實際效果有限,尤其在制度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工人維權依然困難重重。工人羣體普遍缺乏社會支持體系,他們在維權過程中更多依賴於個人經驗、媒體和有限的法律途徑,缺乏集體性和組織性的力量。
7. 討薪事件的暴力與衝突傾向
部分視頻記錄了討薪過程中發生的暴力事件,甚至是工人在絕望中採取極端手段的案例,反映出欠薪問題可能引發的社會不安。長期欠薪和維權無果,可能導致勞工採取激烈行動,如暴力討薪、甚至行兇。評論區中部分網友的極端言論也表明了社會對這種不公現象的憤怒與無奈。
8. 僱主與執法者的責任缺失
視頻中也頻繁展示了欠薪僱主和部分執法者的不作爲或偏袒行爲,特別是在討薪現場實拍類視頻中,農民工被毆打、維權無果的場景屢見不鮮。執法不公和僱主的逃避責任反映了社會管理系統中的失靈,工人的權益在某些情況下被進一步侵害。
總結:這些視頻共同呈現的社會問題可以歸結爲:底層勞動者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法律制度執行不力,社會階層的不平等持續加劇,政府和企業在欠薪問題上的責任缺失,且農民工的訴求和聲音常常被忽視,維權過程中存在明顯的系統性障礙和不公正現象。這些問題不僅反映了農民工維權的現狀,也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性不平等。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753萬人,比上年增加191萬人,增長0.6%。其中,本地農民工12095萬人,比上年減少277萬人,下降2.2%;外出農民工17658萬人,比上年增加468萬人,增長2.7%。年末在城鎮居住的進城農民工12816萬人。
隨着城鎮化的加劇,未來我國社會將有更多進城打工的農民工,且這部分勞動力是建設國家,繁榮經濟的重要支柱,如何保障好這部分人口的合法權益,不僅事關社會穩定,同時也關乎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把人民對 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在發展中保障 和改善民生,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勞有所得等方面不斷取 得新進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要切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
有學者針對農民工討薪問題提出以下解決策略:事前審覈和監督,規範管理;過程 中的追蹤和監視,確保衝突的控制;事後進行檢驗與評價;事前事中事後監 督相結合。
希望公衆能在譴責此次上海超市傷人案的嫌犯同時,關注到背後關於“討薪常態化”的深層次社會不公問題,共同探討針對性的治理對策,例如加強對勞動者權益的法律保障、建立更暢通的維權渠道和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以更好地保障農民工羣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