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國房子問題,這篇文章一針見血

一直以來,房地產都是業界和大眾尤為關心的一個話題。而在今天經濟承壓的情況下,房地產的問題更是重中之重。那麼,當下究竟該如何看待我國房地產市場?房地產面臨的一些挑戰和現實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房地產將往何處走?過去地方政府依賴的土地財政又將何去何從……

這一系列問題與我們每個人的財富和未來息息相關,需要我們反復地去追問和思考。 近日,我們專訪了原國家房改課題組長、中房集團原董事長孟曉蘇先生。以下為採訪精編,內容涉及房地產的諸多焦點問題,細細品讀,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為了便於閱讀,本網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意的情況下做了適當修改!同時聲明,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本網站僅作為展現,以便讀者全面瞭解歷史真相!

口 述:孟曉蘇   原國家房改課題組長、中房集團原董事長

編 輯:微瀾

來 源:正和島


一直以來,房地產都是業界和大眾尤為關心的一個話題。

而在今天經濟承壓的情況下,房地產的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那麼,當下究竟該如何看待我國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面臨的一些挑戰和現實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房地產將往何處走?

過去地方政府依賴的土地財政又將何去何從……

這一系列問題與我們每個人的財富和未來息息相關,需要我們反復地去追問和思考。

近日,我們專訪了原國家房改課題組長、中房集團原董事長孟曉蘇先生。以下為採訪精編,內容涉及房地產的諸多焦點問題,細細品讀,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房地產的"病",行業自身治不了

**問:**今年上半年您觀察到的房地產的情況如何?對此,您有什麼哪些思考?

**孟曉蘇:**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已經出來了,看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多行業都還不錯,穩中有進,但房地產行業目前來看是最差的。

2024 年 1-7 月份,全國房地產投資額又下降了 10.1%,銷售額下降了 25.9%,並且還在繼續下滑,這種下滑是在已連續兩年下滑情況下的一個新下滑。

2022 年,房地產的銷售額一下就下降了 5 萬億,到了去年又下降了 6.5 萬億,相比於 2021 年 18.1 萬億的銷售額高峰,相當於每年丟掉了 5、6 萬億的銷售額,這也由此帶來了投資額下降、存量房屋不適當地增長。

另外,這也導致很多企業也沒有拿地的動力了。最近,我看到一些地方政府拿出了 200 多塊地來招拍掛,最後告訴我只談了兩塊。這種情況還繼續從房地產行業向各個行業傳導,包括相關聯的建材業、家居家電、裝修等一百多個行業。

房地產的作用,過去是正的,拉動了這些行業的發展,現在變成了負的,“拖累"了這些行業的發展。

但問題又在於這些行業本身就涉及到大量的就業,房地產專案沒了,建築行業撤銷一個專案部,減員 20 人,這背後是 1500 個農民工沒有工作。

這種下滑繼續傳導到地方財政,**賣不出地,也就意味著沒有土地出讓金,**連續兩年半等於是兩個腰斬,從 2021 年的 8.7 萬億土地出讓金,這可以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下降到 5 萬多億,再到今年上半年的 1 萬多億,如果下半年也是 1 萬多億,就等於一年下來沒賣出多少地,並且這裏面還有不少地是由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來承擔的,現在民營企業已基本沒能力拿地了。

本來我一直主張國有企業應該退出市場化競爭的房地產領域,但現在看,如果沒有國有企業撐著,可能地方政府連地都賣不出去。

可以說,**目前房地產的"病"已不是行業自身能治得了,它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是各種因素造成的,**本來可能沒這麼多病,但架不住 7、8 個不同科室的護士輪番給它打針,最後把這個病人打得半死,這導致了最後的政策合成謬誤。

而要解決房地產的問題,也不能僅局限在行業裏面了,需要中央高度重視並轉化成各個部門和各地政府的配合,社會各界都應該關注,並最終建立起共識。

治療房地產的"病”,需要超常規手段

**問:**房地產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背後的邏輯或原因是什麼?

**孟曉蘇:**在歷史上,房地產曾有力地拉動了中國經濟,尤其是自 1998 年房改以來,頭兩年還看不出,但到 2000 年就看出來了,這個是有數據的。

在房改剛開始的時候,中國 GDP 總量居世界第 7,當時專家普遍認為,到 2025 年中國才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三,到 2050 年才有可能是世界第二。

但沒想到,從 1998 年房改後,前 12 年裏,中國經濟發展平均每兩年超越一個國家,到 2010 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這背後是什麼力量推動的?

改革開放是大背景,而房改又是改革開放中的一項重要舉措。房改釋放了大量內需,配合中國當時快速發展的外貿,形成了一個雙迴圈的局面。

但站在整個大週期來看,2011 年後,中國房地產就面臨很多困難。從 2011 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長幅度一下從 9.5%降到了 7.9%,然後接著連續下滑,到六點幾、五點幾,到現在為了"保 5"而奮鬥。

原因是什麼?就是火車頭**(房地產)**熄火了。

2011 年出了什麼樣的問題,讓房地產失去了內生性的增長動力呢?就是限購政策及圍繞限購延伸出來的限貸措施。

2013 年,我曾專門寫過文章批評這種限購政策。新一屆領導,經過商量後確定了因城施策,比之前一股腦的限購要好,但後面因為約談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停止了,所以你看到最近幾年,又重提因城施策了。

應該說從 2011 年開始房地產就是一個下滑期,在 2021 年之前,這個時間線內房地產還是小週期震盪起伏,但到了 2022 年因為過度調控,使得一直下滑到現在。

有一段時間,很多人還錯誤地把房地產當成"灰犀牛",但其實什麼是"灰犀牛",地方錯誤的調控政策才是真正的"灰犀牛",到現在為止,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和所拉動的 100 多個產業都遇到了困難。

這次下滑跌幅之深,很多業界人士都哀歎,說沒有超常規的措施是起不來了。

**問:**這個"超常規"措施具體指的是什麼?

**孟曉蘇:****首先,第一個超常規措施就是政府要取消亂作為,變成積極作為。**

繼續實行限購政策,就是亂作為,樓市下滑到這種地步,有錢的老百姓不買商品房,但沒錢的老百姓也沒有保障房,兩個有效需求都不足,這才導致樓市急劇下滑,但你又沒有別的產業去替代房地產,所以你還要不要繼續限制老百姓去買那些他現在不會買的東西?

至於積極作為則是要學習中央的做法,中央已經帶頭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包括金融措施,由央行出錢再貸款。我相信在發展一段時間後,這些政策的效應會慢慢展現出來,這種做法的長期效應更值得期待,這是一個超常規。

**第二,加大保障房建設也是一個超常規,**中央已經將其定為三大重點推進工程之一。在商品房每年要丟 5 萬億-6.5 萬億這樣巨量損失面前,如何保住房地產和上百個相關行業、產業不過度受拖累,這時候需要儘快補足的是房地產的另一個方面——保障房建設。

商品房與保障房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他們互相依存,互為支撐。正確的方法是要完善兩個體系,即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

事實上,保障房還是缺的,特別是城市裏的新市民家庭,他們是常住人口,不是戶籍人口,所以這部分人的數據就長期沒人去統計。

有人說房子都夠了,不是這樣的,他的統計數據的基礎錯了,他是按城市的戶籍人口來統計的。

中央二十屆三中全會已明確提出,要給予城市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同樣的待遇,包括什麼呢?一個是社會保險,一個是義務教育,還有一個就是住房保障,把新市民關注的幾個問題都提出來了。

拿住房保障的問題來說,既然中央要求你針對常住人口,那就不能光站在戶籍人口上考慮問題。

另外,如果在整個房地產商品房低迷的時候,能夠啟動保障房建設,每年投入 5 萬億或者是 6 萬億資金去建設保障房,就能把國民經濟在房地產低迷之中失去的這塊補上。

那麼如何建設呢?

中央帶頭出 5000 億,地方政府相應配套,政府出資達到 1 萬億,再加上銀行、信託、基金的力量,包括社保的力量,就很容易達到 5 萬億,5 萬億投入到保障房建設上,不收土地出讓金、不攤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費用,這對建築和相關產業也是一個巨大的拉動。

所以,我認為在商品房低迷的時候,一方面要想辦法去收儲商品房,使其變成租賃型保障房,另一方面,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這也是超常規手段中的一個重要手段。

中國房價還會漲嗎?

**問:**今年我們看到,除了北上廣深一些大城市沒有完全放開限購,其他地方都基本完全放開了,但我們注意到,這些地方放開後,整個房地產市場好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您覺得一線城市是否會全面放開限購?若放開,會對樓市形成什麼影響?

**孟曉蘇:**從政策角度能夠看到已經有一個比較重大的轉變。

**前些年房地產政策都是抑制市場,**想辦法讓老百姓不要多買房,**但現在則是推出一系列金融政策來支持老百姓買房,**包括降首付比例、降低銀行的貸款利率,拿出一部分再貸款支持地方政府收儲商品房等等。

但是我們看到行政性的限購措施還沒有根本去除,特別是一線城市,人們都在關注。

拿 2016 年來說,在中央樓市去庫存的政策要求下,北上廣深帶頭先推動了樓市,隨後傳導到強二線城市、二線城市,再到三、四線城市,很快就把全國樓市帶動起來了,進而房地產相關的上百個行業都起來了。

**北上廣深的作用是標杆作用。**最近很多二三線城市,乃至新一線城市都放開了,為什麼居民信心還起不來,他們還是在看一線城市這個標杆。

可能有不少人覺得完全取消限購太刺激了,也有一些專家認為一取消限購就麻煩了,全國人民都住到北京,住到上海,這(人)都爆棚了怎麼辦呢?

但我就奇怪了,中國發展了這麼多年,限購也就是最近 14 年的事情,北上廣深的人口數量都在 2000 萬上下,難道都是由於限購造成的?美國紐約、日本東京……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沒有限購,難道他們那裏(人)就爆棚了,房價就漲上天了?

所以一線城市放開限購已沒有必要猶猶豫豫、扭扭捏捏了。**只要一線城市不取消限購或不調減限購措施,全國人民就會認為原來那些政策會回來。**所以一線城市的舉措影響到了全國。

事實上整體市場仍然是低迷的,政策力度還沒有充分顯現,即使房地產政策全部都落實到位,它也得有 9 個月的滯後期,因為它有房屋產出和消化的過程,更不要說現在的政策有的還沒有到位。

**問:**所以是頒了很多政策,但其中一些政策並沒有真正落實?

**孟曉蘇:**中央的精神很明確,但並沒有都變成政策。

比如三中全會後,很多地方說學習會議,但也就學習了,沒有實際動作。三中全會強調加大保障房建設,你總得有點動作,但也沒有,整天講"十四五"已經確定了 870 萬套,但"十四五"是 2020 年確定的,2021 年開始實施的,中央強調加大保障房是什麼時候?2023 年,從這時到現在可以說是三令五申了,但有些地方還是原來的老路子。

地方政府是需要積極作為的,不要覺得就維持現在的局面,等著等著哪天形勢就能變好。現在房地產市場失靈,就更需要靠政府積極作為去應對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

**問:**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房價已經到頭了,一方面中國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數量已經到達了頂峰,開始往下走;另一方面,中國的城鎮化率也已經到了一個瓶頸階段,您是如何看的?

**孟曉蘇:**人口出生率下降、城鎮化速度減慢,這些趨勢都是對的。

但是我們要面對的事實是,**現在中國很多城市的常住人口放在這裏,他們的問題沒有解決。並且這麼大的人口基數也在不斷產生新的家庭,這些現有存量你解決了嗎?****年輕人結婚需要房子的事情你解決了嗎?**

且不說增量的問題,光是這些擺在眼下的問題,起碼也需要若干年甚至是十年的時間才能解決完,別光是暢想著未來怎麼樣,把當下的問題解決了才是關鍵。

事實上,很多專家沒有真正讀懂數據,他們就局限在城市的戶籍人口,但我國城鎮戶籍人口是 6.81 億人,城鎮常住人口則達到 9.33 億人。他們忘記了這 2.52 億人,相當於 1 億個家庭。

這裏我們先暫且不詳聊什麼時候會取消戶籍的事,但至少我們需要明確,你不能在已經有一個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上,強行再在城市里弄出來一個二元結構來。

這裏不是說以前在城裏的那些人就不照顧了,而是說在維持住的基礎上,還要解決中底層,特別是解決好農民的問題。

拿醫保來說,城裏人多少有點保障,但農民群眾只能回去買新農合,一年收你幾百元錢,且異地還不給報銷。這些事都需要解決,農民群眾進了城就是新市民,這是名稱上的認定。

但除了名稱上的認定,在身份上,在公共服務上真的認定了嗎?很多城市可能都沒把這些人當成自家人,甚至是城裏面的那些非公務員的普通職工也沒當成自家人。

所以一說建保障房,一些城市說我們一年建了多少,結果老百姓反問一句,你給誰建的?網上一些輿論誤認為保障房變成了一部分人的特權,也是有原因的。

同樣的,拿城鎮化率到頂說事的人,想到了撇去戶籍人口外的那些常住人口嗎?他們身邊的人可能都有幾套房,但是他們沒有看到那些給他送快遞、送外賣的小哥,那些清潔工阿姨,還沒有房子,那他們應不應該住保障房,要不要住保障房?

今天很多人會說中國經濟碰到天花板了,城鎮化到天花板了,房地產也天花板,都天花板了,但光說這麼幾句乾巴巴的話,擺在我們面前的實際問題解決了嗎?沒有的,最後還是要把該解決的問題解決了。

土地財政何去何從?

**問:**在您看來,目前的土地財政狀況如何?

**孟曉蘇:****已經是頂峰了,今後不會再有這樣高的土地出讓金收入了,這話我是敢說的。但是如果說未來地方政府的收入不來自土地,這也是不對的。**

**全世界各個城市的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還是來自土地,**但人家來自土地的方式不一樣,它是通過房地產稅,而我們 20 多年前中央也提出了物業稅、房地產稅,這是和房改配套的,但這麼多年都沒有推行,於是地方政府就慢慢搞出了一套不正規的土地出讓金政策。

整個形成的過程是很緩慢的,最開始一年就幾千億,後來慢慢漲到上萬億、幾萬億,最高一年是 8.7 萬億。

土地財政的形成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實行了分稅制,地方財源有一部分需要上交中央,地方留的不多,但事權比較大,留了一個空間——賣地,於是逐漸依賴上土地財政。

這裏要再說一遍,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土地,這點沒有錯,但在我國沒有徵收房產稅的情況下,政府轉而去向另外兩個最大眾的群體收錢,用這些資金進行城市建設和維護城市管理。

第一是向農民群眾收錢,辦法就是廉價征地高價賣,其實這也是一種剪刀差。在前年的時候,我瞭解過一組數據,這些年來土地出讓金加起來有 81 萬億,但分給農民的是 2 萬億,不到 3%,剩下的 79 萬億都變成了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設了,要不然這些年的城市建設哪來這麼多錢。

這意味著在繁榮城市的同時,苦了誰?苦了農民,最開始 2 萬元征一畝,然後徵求了半天,翻了幾倍,但這塊地拿到城裏賣,結果賣出了 200 萬,甚至兩千萬,這算是土地財政的一條錯處。

**第二個錯處是,這些高價房最後賣給了誰?**是新市民,所以反而是財富積累相對低的群體最後買房花的錢越高(老職工早買完房了,已經增值了),按理農民和新市民都應當是政策照顧的群體,反倒是城裏原來有房的這些人,沒有太多成本,畢竟也不用交房地產稅。

所以土地財政本身是存在結構性缺陷的,隨著未來的走向,中國應該建立一個規範的從土地上拿錢的地方稅收制度,從而逐漸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事實上,到了今天你想再依賴土地財政,你也依賴不到了。

**土地財政是回不來了,一些地方政府意識不到這點,不求變革創新,反而開始採取各種非稅收入,罰款成風,這其實是"懶政"“怠政"的表現,這樣下去,當地的營商環境被搞壞了,幾年下來,企業都跑光了,最後受害的還是當地。**而且明明有別的稅源,為什麼不去思考呢?

**問:**這裏的稅源是指?

孟曉蘇:

1.第一個稅源:小產權房率先徵收房地產稅

按照現在的現實情況,有大量的小產權房,因為沒繳納過土地出讓金等費用,沒有確權發證,並不構成真正法律意義上的產權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小產權房不能向非本集體成員的第三人轉讓或出售,即購買後不能合法轉讓過戶。其同時對房屋的保值和升值也有一定影響。)

這部分小產權房的比例已經很大了,估算下來大約占了城鎮住房面積的 22-25%,大約 80 億平方米,相當於 8000 萬套。

其實小產權房只要補交土地出讓金,就可以承認它合法,其房屋的價值按照同等地段的商品房給它估價,但一口氣交完,他交得起嗎,可能交不起;另外,這筆土地出讓金收上來後,又有第二個問題——這筆錢該歸誰?

這時原來的農民該找上來了,說那個錢應該是我們村的,你過去沒征地,現在你剛征地,按照國務院規定,一半以上歸農民,你看又出事了,天下本無事,本來這些農民認為自己違法,你別處理我就行了。現在一收土地出讓金,反而讓農民感覺到不公平了,所以補交土地出讓金需要解決很多糾紛和問題。

但**如果從政府的稅收角度來講,你通過房地產稅來征,恰恰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分年度,每年你交多少,交完你跟大產權房並軌。**並且無論是同樣給你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還是那些購買大產權房的居民心理上也平衡了。

並且買小產權房的人還願意交,因為按年分擔,交得起,而且交了他就合法了,(房子)成倍增值了。

舉個例子,比如說你這套房屋(小產權房)價值 200 萬,旁邊的商品房值 400 萬,如果對你徵收房地產稅,宣佈你這套房子合法化,那你的這套房子也值 400 萬。

如果從這兒征,數量可不小。這個稅當然就是按照補交土地出讓金的方式,如果按照 2%到 3%的國際標準稅率,平均 2.5%來征年稅,那麼這個房產價值約 80 萬億,一年就能收 2 萬億的稅。

至於大產權房什麼時候收房地產稅,政府可以先跟老百姓說明白,讓他們有一個準備預期,並且別看大產權房數量多、面積大,但稅率要很低才行,千分之幾合適。

**這裏還要再提一下,如何徵收房地產稅?**我補充兩點思考:

**首先,見房就征。**征房地產稅是針對房屋,不是針對人頭,所有的城鎮房屋都應該交稅,比如你一個社區有 2000 套房,就是 2000 個稅源,這個稅好收,人不在都沒有關係,給你貼條,你說你到國外去了,不回來了,那連續貼幾年條,就可以依法把它拍賣了,拍賣完以後留下稅款,剩下的你等他來取,他就會出現了。

這是第一步,這一步你說公平不公平,當然不夠公平,因為有人有一套,有人有很多套,一套房子就不公平。

**所以還有第二句話,見證就退。**比如你們是夫妻倆可以退兩套房,你單身就可以退一套,如果你家裏養著老人,還可以退稅三套或四套,這樣的話,就讓每個老百姓都可以享受到退稅,也能鼓勵人們去善待婚姻,贍養家庭。

2.第 2 個稅源:商改住

商改住本身不是因為地產公司建的商業樓多了,而是地方政府批地批出毛病來了,為什麼說批出毛病來了,有兩個原因:

(1)錯誤地以為批多少商業地,就能夠招多少企業來,然後招商引資不就能夠年年帶來稅嘛,如果是只賣住宅用地的話,賣一次就收不到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

(2)因為房地產調控的原因,限制提供住宅建設用地。地方政府為了收土地出讓金,拿出很多地以商業用地的性質進行出售。

這裏舉北京的例子,從 2011 年房地產調控開始,北京的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供應就開始錯位。

按照過去開發的思路,建造的住房社區一般為 7%的商業配套和 8%的服務配套,總共 15%,再多也不要超過 20%。

結果從 2011 年開始,北京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的審批規模是 100 比 100,到了 2016 年更是發展到了 100 比 150,批准的商業用地比住宅用地還要多出 50%。

這就導致已批未建、已建未竣,還有建成閑著的三種情況,尤其是第三種。

那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完全可以轉換思路,腦瓜子靈活起來,當年批的商業地放到現在甚至以後都必須是商業地嗎?為什麼不能商改住呢?

一個典型的商改住的例子,就是紐約的特朗普大廈,在歷史上特朗普大廈叫曼哈頓銀行,是辦公的,後來曼哈頓銀行和另外一家銀行合併,用不到這棟大樓,於是就把它改成住宅了。

美國歷史上就很容易,中國現在技術沒問題,但是我們比較死板,地方政府寧可收不著稅,也要守著這些空的商業樓。

**問:**推動商改住的話,地方政府會不會顧慮到無法賣出去地,本來土地財政就已呈下滑態勢。

**孟曉蘇:**現在我要跟你說的是,**地方政府已經賣不出地了,但是商改住裏面還藏著大量的財政。**根據我們對上海的調查,住宅地每平米樓面地價是 4.5 萬,商辦是 1.5 萬,差 3 萬元。

上海好一些核心地塊作為商用都是閑著的,商改住在技術上沒問題,且這些地方位置好,車位也足夠,煤氣這些也都可以通,如果商改住的話,每平米政府都可以收到 3 萬元錢的地價差,這就叫財政增收取向。

並且"商改住"不僅讓地方形成了一個細水長流的土地差價增收,相關開發商也能緩解資金壓力,這些專案的地段好能成交,這樣開發商也能拿著錢去保交樓、緩解債務壓力了。

而根據我們的計算,上海的寫字樓能夠拿出 1000 萬平方米進行商改住,這 1000 萬平方米每平米都收齊土地差價 3 萬元,有多少呢,3000 億,這還光是一個上海,全國各大城市加起來又有幾萬億。

現在的關鍵是要想辦法救地方財政,讓地方政府能夠保運轉、保工資以及保民生。如今地賣不出去了,但不是說沒有土地財政了,只是不是原來的那個土地財政,而是在存量的基礎上挖掘,能挖多少年,大概 10 年左右。

通過這 10 年的時間剛好促進地方政府轉型,等到 10 年後房地產稅已基本普及開來,到時候地方也就有一個穩定持續的財政收入了。

3.第 3 個稅源:保障房建設

**除了這兩個,還有第 3 塊稅就是前面講到的保障房建設。**儘管保障房不能產生土地出讓金,但其帶動的 180 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就業,這其中有各種各樣的稅收,這個稅收綜合算下來也有 20%。

它不是一層納稅,是層層納稅,員工的收入得交個人所得稅,供應商的材料也要交稅,還有家電、家居的以舊換新,所以保障房如果每年都投資,國家投 1 萬億,包括中央和地方地府,加上銀行貸款 5 萬億,每年能產生 1 萬億左右的稅收。

房地產的當務之急

**問:**當下的房地產總體似乎還是呈下跌趨勢的,尤其是網上時不時冒出一些報導,說某地一二手房成交價格說一下跌了百分之幾十,對此,您怎麼看?

**孟曉蘇:**二手房與新房不同在於,它是老百姓之間的交易,它是通過買家和賣家之間的博弈和妥協,最終達成的價格。因此在以二手房為主的市場上,房價有漲有跌,這是全球普遍現象。

現在談到二手房價格下降,應該說二手房裏面最大的問題出在了法拍房。現在二手房拉著新房價格走低,法拍房又拉著二手房價格走低。

法拍房平均下來是 7 折拍賣,但很多仍然拍不掉,5 折成交,甚至低於 5 折成交的也有很多,包括還有流拍的情況。

法拍房對應的是哪些群體?

是不得不把自己房子拿出去拍賣的普通百姓,這些人一類是暫時失業,沒有足夠的收入來還房貸的普通員工,還有一類是創業失敗的人,他們的房子被拿去拍賣,房價就開始不斷走低。

而據我瞭解的,在現在的經濟狀況下,法拍房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並且還要提到的是,在二手房市場上,政府沒有太多的干預能力,但是在法拍房的問題上,政府是有能力干預的,它已經影響到了全局,也影響到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

現在的法拍房問題,我認為政府是有能力管的。我這裏也有幾點建議:

**首先,就是讓老百姓延期還貸。**這個其實很普遍,有很多企業都已經這麼做了,那麼法拍房也是可以借鑒的。延期可以讓老百姓緩一口氣,可能延期兩年他也就緩過來了,這個是延期還,繼續收利息;

**第二種做法叫"免息延期”,**有些老百姓已經下崗失業了,這時候你再記他利息也沒意義,就免他的息,再延兩年,要知道這些人他不是不還,而是沒能力還,你現在就法拍,弄得他無家可歸,甚至有些和銀行簽了個人的無限責任擔保,把房子賣完以後還是資不抵債,還讓人家還,這是出過事的;

第三種做法是現在中央政府和央行已經推出了:**拿出一部分央行再貸款,去支持地方政府收購存量房,**那麼收購存量房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把這些法拍房放進去,它們不也算存量房嘛,然後在收購的時候要保價,不能把價格壓得太死,要讓老百姓能夠承受;

第四種做法,一個大行的行長跟我講,各個銀行都是有租賃公司的,那麼為什麼不把這些法拍房暫時轉移到租賃公司呢(跟房主協商好相應的措施)?這樣也不至於讓房價去衝擊市場。

事實上,**整個樓市下滑,不是老百姓自己的願望,樓市下滑帶著經濟下滑,帶著很多企業破產,不是個人努力所能扭轉的。**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和法院可考慮幫老百姓一把,畢竟他們考慮問題也有為人民的角度。

再回到全局來看,對於整個市場的變化我們應該抱有積極態度。但現在依舊存在人們信心不足、房價不穩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讓老百姓掏錢買房也是不現實的。

我更相信市場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如果出臺的政策力度不到位、未真正落實,如果一線城市還繼續堅守限購而不去改變,這些政策的力度會被抵消;法拍房如果繼續擾亂市場,那麼中央推動穩樓市、穩房價、穩預期的這些目標作用將會被抵消。

對中國經濟發展,對樓市未來發展,我還是抱有良好預期的,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路還是要一步步走。

我們需要直面當下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並逐個解決掉,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經濟平穩運轉,實現更好的發展。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