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孫悟空:在黑童話裏做了個璀璨的夢

《西遊記》前幾回講述了孫悟空如何從草根青年通過學藝、造反和求招安,逐步追逐自己的“官場夢”。

為了便於閱讀,本網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意的情況下做了適當修改!同時聲明,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本網站僅作為展現,以便讀者全面瞭解歷史真相!

作者 | 十年砍柴


《西遊記》前幾回講述的是孫悟空這個草根青年追逐“官場夢”的過程:先學藝,再造反,然後求招安。

《西遊記》成書的明代,中國的官本位文化已經熟透了,深入到普通人的骨髓和社會的各個角落,佛教也早就完成了本土化。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不僅僅指教義,如呵佛罵祖的禪宗大姓其道,而且指佛教徒的組織,即叢林制度的誕生。

佛祖創教的時候,釋迦牟尼教化他人,憑的是自己的大智慧,而非地位,所以說師徒僅僅是傳授和學習的差別,而非官場的上下級差別——種差別正是佛祖所反對的。佛祖過著和其他修行者相同的生活,不搞特殊化。

我們讀佛教的重要經典《金剛經》就知道,開篇“如是我聞”後,便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可見佛祖要親自去挨家挨戶化緣,這可真正做到和其他比丘同吃同住同勞動了。

可這種平等在中國行不通,中國是個宗族社會,無論在家還是在社會上,講究個尊卑高低,要有組織,組織中得有領導人,否則一個人如浮萍一樣,無法生活,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都是如此。

佛教進了中國後,便於時俱進地在僧侶集團內部搞起了差序格局。到了唐代的馬祖和他的弟子懷海,寺院組織規則開始定型,裏面可是等級森嚴。寺院成為類似現在法人單位的機構,可以擁有大片田地、森林和房宅,這在主張不積私產的佛教誕生初期是不可想像的,掌院的方丈以下,進行科層化管理,大和尚和小和尚變成了領導與被領導關係,掌院的大和尚有種種特權,標誌性一點就是他不用和和尚們睡在一起,而是有單獨的房子,不過為了顯示佛門弟子不貪圖享受,寺院最高領導的單室不能太大,一丈見方而已,這就是“方丈”之來由。

所以我們在《西遊記》中,看到唐僧和三個弟子組成的取經團隊,便近似一個有等級的行政機構,唐僧不僅僅是三人的師父,而且有行政責任和權力,是觀音菩薩制定的團隊領導。所以,一般弟子在時,唐僧是不用親自出去化緣的,常有這樣的場景,唐僧餓了或渴了,總是吩咐悟空、八戒、沙僧三人中一人去找人家討口水喝,討口飯吃。懶惰的八戒常嘟嘟囔囔,很不痛快,認為支使自己是不公平的。悟空是大弟子,又因為本領最出眾,他在三個徒弟中,也有特權,牽馬、喂馬、挑行李的辛苦活讓八戒、沙僧二人承擔。

那麼,在明白理解《西遊記》裏的世界是個等級社會的前提下,我們就能看出,悟空的人生道路,實則是一個草根階層的子弟一點點混到上層社會的艱辛歷程。

悟空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不曉得父母是哪個。也許和人間一些達官顯貴一樣,與民女春宵一度生出的私生子那樣也未可知。但不管是哪種情況,他的出身決定他要往上走是相當艱辛的,即使是哪位大人物的私生子,也無公開的名分,頂多是有貴人在背後悄悄的照顧,就如蔣經國先生和章亞若女士生下的非婚子孝慈、孝嚴那樣,經國在世時一直沒給他倆的名分,儘管私下裏秘密派人關照二人,但兄弟倆所經歷的艱難辛酸不知道要比嫡出的孝文、孝武、孝勇多多少。

悟空就是這樣,來到世間,毫無父母、家族的憑籍,不像二郎神那樣舅舅是玉皇大帝,也不想哪吒那樣,爸爸是托塔李天王,這石猴和世間所有的貧寒子弟一樣,一切要靠自己,要有相當的潛質,要努力學習,要敢於打拼,要能抓住稍瞬即逝的機會,才可能改變命運,否則一生就會沉入下層,出頭無日。

草根混世界,除了天資外,首先要靠膽識,沒有膽識是不可能博出來的,當年黃金榮、杜月笙在上海灘首先靠膽識完成了最原始的積累,孫悟空也是如此。在混跡於花果山眾猴之時,關鍵的一博提升了他的地位,眾猴發現飛瀑時,約定“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此種遊戲規則和一群古惑仔剛混世界時沒什麼區別,膽大者當老大,不怕死是剛入江湖小人物最大的本錢。石猴成功了,帶領群猴找到了一個洞天福地。

但是石猴志存高遠,決不願當一個土皇上了卻終身,而是有更高的追求,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說:“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嚴,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內?”這和佛家所追求的一樣,即是出離生死輪回,進入寂滅涅磐境界。心動不如行動,想到了馬上去做,不怕前路多坎坷,這就是石猴超出眾猴的地方,也是他成功的性格因素。

石猴最初走的路並非追求出離生死的修行之路,而是和世上人一樣,追求官場地位的奮鬥之路。要得到官場地位,首先要有資本,沒有好的出身,那麼本領更為重要。比如你至少要考中舉人、進士,或者在戰場奮勇殺敵。石猴的出路和多數草根青年一年,離家遠赴他鄉,拜師求學。

悟空經過了頗多周折,投入佛祖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門下學藝。《金剛經》便是佛祖和須菩提師徒二人的問答記錄,一如《論語》是孔聖人和諸弟子的談話記錄一樣,佛祖和孔聖在世時,述而不作,並沒有留下文字,《金剛》、《論語》都是佛祖涅磐和孔聖辭世後,後代弟子聚集在一起,通過回憶記述而成的。

注意,吳承恩編造出悟空拜佛祖的門生須菩提為師而非道教系統的神仙,大有講究,一則是吳承恩對現實政治的一種曲折反映,吳一生經歷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人生最重要的青壯年時期在嘉靖朝度過,而嘉靖是歷史上有名的尊崇道教的皇帝,自己躲進深宮修道多年,並將一些道士封贈讓科舉、武功出身的文武大臣難以企及的爵位,因此在《西遊記》中唐僧取經途中在一些小國碰到了執政者尊道抑佛,而在吳的筆下,佛教人士的法力和慈悲勝於道教人物,這說明他否定朝廷的主流意識形態。其二悟空這種出身,使他能夠觸犯天庭法律後,能劫後餘生,戴罪立功,觀音等佛門人士常在關鍵時刻搭救他,並非無由。

也就是說,悟空這位小地方長大的有志青年,一開始就算跟對了人,伏脈千裏,他事後的功業和這段留學生涯大有關聯。在學藝期間,他也和多數聰明勤奮的草根弟子一樣,深得師傅喜愛,佛法是智慧之學,而悟空悟性極高。祖師向弟子講法時,只有他讀懂了師父的暗示,因此三分半夜跑到師父的房中,師父將無上法決傳給了他。

這一幕和《壇經》中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傳法給六祖慧能何等相似。慧能幼時喪父,家道中落,流落嶺南,賣柴為生。他極有悟性,去黃梅求見五祖懇請學佛時,五祖開玩笑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獦獠”之說乃中原人對嶺南人的地域歧視,嶺南人多半長得矮小乾瘦,形如猿猴,悟空初次拜見祖師時,祖師也說他“你身軀雖是敝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悟空識得祖師盤中暗謎,暗中得師傅真傳;慧能四句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讓五祖識其有慧根,便半夜中傳衣缽與他。

一個道士帶好些研究生,那些能得真傳的一定是慧能和悟空這樣刻苦而有悟性的青年。

可悟空畢竟不是慧能……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