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許多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恩師

在德國留學時的俞大維 1999 年,爲表彰“兩彈一星”的 23 位科學家,錢學森率先發言: 今天受獎者大都是七十歲以上的第一代科學家,有三位先賢前輩是我們這一代人所最感恩與懷念者。由於他們三位的遠大眼光,以…

為了便於閱讀,本網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意的情況下做了適當修改!同時聲明,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本網站僅作為展現,以便讀者全面了解歷史真相!


 

yu1

在德國留學時的俞大維

1999年,爲表彰“兩彈一星”的23位科學家,錢學森率先發言:

今天受獎者大都是七十歲以上的第一代科學家,有三位先賢前輩是我們這一代人所最感恩與懷念者。由於他們三位的遠大眼光,以及培育人才的寬宏胸襟,纔有今日的豐碩成就呈現在國人面前。第一位就是俞大維先生,例如在場的受獎人任新民、屠守鍔、姚相斌、孫家棟、黃緯祿、徐蘭如、沈正功及謝光選均是在俞大維的兵工廠及研究機構工作或資送出國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

從1949到1999,整整半個世紀,俞大維——這個曾被大陸刻意隱藏了50年的名字,重新又被提及。

山陰俞家

俞大維出身於近代中國最爲著名的紹興俞家。外曾祖父是曾國藩,母親是曾廣珊,她是曾國藩孫女。俞氏家族綿延600餘年,人才輩出,家族成員橫跨國民黨、共產黨、臺灣、美國、中國大陸,遍佈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研、藝術、衛生等領域。

俞大維有14個兄妹,其中4個夭折,其餘10人爲:俞大維、俞大綸、俞大紱、俞大絜、俞大綱,俞大緗、俞大絢、俞大縝、俞大絪、俞大綵。

其中俞大絪是燕京大學西語系教授,她嫁給了曾國藩的曾孫、化學家曾昭掄;

小妹俞大綵,也是燕京大學西語系教授,她嫁給了中研院史語所創始所長傅斯年。

少年天才

俞大維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這是一所已經消失70年的教會貴族學校,著名校友有張愛玲、顧維鈞、宋子文、嚴家淦、林語堂、榮毅仁、鄒韜奮、周有光等。

其實,在今天中國大陸每一所名校的背後,似乎都能看到一所教會大學的影子。比如北大背後的燕京、復旦背後的聖約翰、蘇大背後的東吳、浙大背後的之江……

俞大維後來留學美國和德國,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和柏林大學數理博士。他是第一個在愛因斯坦主編的德國數學雜誌《數學現況》上發表論文的中國人,在這本雜誌發表論文的第2箇中國人是華羅庚,兩人後來成爲好友。俞大維因興趣逐漸轉向彈道研究,嗣成爲彈道學專家,也由此奠定對兵學之深厚基礎。

當時在德國的還有俞大維的表哥陳寅恪,被傅斯年稱爲“中國最有希望的兩位讀書種子”。據當時趙元任夫人楊步偉回憶,在德留學生中,最努力者莫過於陳寅恪和俞大維,是寧國府門前的兩個大獅子。

兵工之父

回國後的俞大維,建言蔣介石與德國展開軍事合作,聘請德國軍事專家,學習德國軍事技術,建立中國兵工廠,他擔任兵工署署長兼任兵器教官,被譽爲中國的“兵工之父”。爲培養人才,他還將屠守鍔、姚相斌等學生送往國外深造,這也是應證了錢學森在獲得“兩彈一星”表彰上的講話。

直到1949年,由國民黨派出的優秀人才在海外的還有5000多名,其中就包括錢學森、楊振寧、李政道……

yu2

俞大維與美國軍人

俞大維領導的兵工署有力地支援了抗戰,被蔣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對於這個隱形的軍工人才,日本曾三次進行暗殺,卻屢遭失敗。

在國共和談期間,俞大維曾和馬歇爾共赴延安,擔任馬歇爾翻譯。蔣介石生性多疑,對人很難信任,但是對俞大維除外。在淮海戰役中,杜聿明被圍,俞大維這時50歲,親駕飛機投擲物品。

1949年,俞大維一家隨蔣介石退到臺灣。後來在蔣介石的建議下出任國防部長,長達11年,他既不是國民黨員也不是出身黃埔,這是源於蔣介石對他的人格的信任。俞大維在擔任國防部長期間,他的辦公室與蔣介石的辦公室有一道門相通。兩人來往只需幾步,可是11年任期,俞不曾踏入蔣介石辦公室一步,蔣也不曾來俞大維辦公室一次。

兩代姻親

俞大維留學德國期間,曾和一鋼琴師的女兒結婚,生有一子俞揚和,按照俞氏家族輩分“文、明、大、啓、聲、振、家、邦”,與兒子起名俞啓德。由表哥陳寅恪帶回國內,交給自己的表妹陳新午,家中人稱九姑。這個女人非常的能幹,對俞揚和(俞啓德)喜歡的不得了,視如親生,母子關係非常的要好。後來俞揚和娶了蔣經國的女兒蔣孝章,生有一子俞祖生。

yu3

俞大維、陳新午夫婦

俞大維父親俞明頤的姐姐是俞明詩,她是陳寅恪的母親,也是俞大維的姑姑。俞大維與陳寅恪是姑舅表親。後來俞大維在表哥陳寅恪的做媒下,娶了陳寅恪的妹妹陳新午。由於是近親結婚,長子智力受到影響,終生與他們夫婦一起生活。

葉落歸根

來到臺灣的俞大維住在妹夫傅斯年的臺灣大學校內,但是由於陳新午和俞大綵合不來,遂搬出。

俞大維1993年因病在臺北逝世,享年96歲,舉行海葬,當時家屬將骨灰留了一部分作爲紀念。後來這部分骨灰葬在了四川建川博物館內,這是一個以抗戰爲主題的私人博物館。

1981年10月9日,陳新午在臺北彌留期間,兒子俞小濟剪了母親一縷頭髮,帶回美國,作爲紀念。後來陳寅恪的女兒陳琉球去美國參加金陵女子大學北美校區校友會活動,順便看望了表弟俞小濟,俞小濟讓她把母親陳新午的頭髮帶回中國,計劃埋在杭州九溪陳新午父親陳三立的墓旁,算是陪伴父親,以盡孝道。

一代詩宗、陳寅恪父親、84歲爲抗日絕食而死的陳三立

奈何陳寅恪去世後,杭州屢屢拒絕陳寅恪歸葬杭州九溪父兄墓園,在黃永玉先生的周旋下,陳寅恪最後歸葬廬山植物園,念及旁有陳三立曾經居住的松門別墅,也算是陪伴父親。植物園的創始人是陳寅恪大哥陳衡恪的兒子陳封懷,他是中國的“植物園之父”。

在2004年,陳寅恪的女兒陳美延將陳新午的頭髮瘞在陳寅恪夫婦墓地,算是兄妹相聚九泉,葉落歸根。

圖文來自 民國那點事兒

來源:青衣仙子的二維空間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