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我們聊三體問題。開普勒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是他根據第谷的觀測數據硬描出來的。後來有了微積分,有了牛頓力學,又有了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就搞了一個極端簡化的宇宙模型。他寫了一組微分方程式,研究兩個質點在相互的引力作用下的運動軌跡。這就是牛頓的二體問題了。有了方程就求解。解出來一看,好傢伙,二體問題的解,和開普勒的三大定律,是一回事。數學一般是先有了方程再求解。現代天體力學,倒過來,先有解後有方程。
二體問題解決了,下面就輪到了三體問題。太陽系如果只算太陽地球,就是二體問題。但是如果把木星也算上,就成了三體問題。作爲數學問題,二體問題的解,簡潔完美,到了三體問題,就要了命。任牛頓怎麼折騰,就是解不出來,最後搞得他害頭疼。這個是他自己在書裏說的。不單是他,後來的數學家,整個十八世紀十九世紀,有一個算一個,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柯西,歐拉,高斯,彭加勒,都被這個三體問題,折騰得不要不要的。
不過呢,不管數學家們怎麼折騰,這個三體問題,卻是越折騰越沒指望。折騰到後來,連究竟要怎樣,纔算是把三體問題解決了,大家都沒能弄得明白。別的數學問題,費馬大定理,龐加萊猜想,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這個列在這裏有些不倫不類,不夠資格,不過知道它的中國人多,馬馬虎虎吧)。這個定理,那個猜想,再難,解決沒解決,總有個明確的說法。這個奇葩的三體問題,作爲數學問題怎麼纔算是被解決了,到現在連個明確的說法都沒有。說三體問題,是從古到今,最難的數學問題,恐怕沒人會不同意。
搞不出精確解,就搞近似解。什麼意思呢?算月亮的軌道,第一要考慮的,是地球的引力,其他不考慮,就是二體問題。但是因爲有其他天體,所以月亮的真實軌道,和二體問題的解,就有誤差。這個誤差,以古人的觀測手段,測不出來,所以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後來觀測精度提高得賊快,看月亮成了定海船的位置的主要手段,二體問題就不行了,要考慮太陽的吸引力。這就成了三體問題,解不了。不過太陽畢竟離得遠,對地球月亮的運動,影響不大。所以就先把地球月亮,用二體問題的解,做爲起始,把太陽的影響,當着是對二體問題的解的小擾動。月亮地球是兩口子,太陽長得俊,老在人家面前晃,對這兩口子的關係,還是有些小影響。
這個影響什麼時候是多大,算起來可就要了命。但是航海有需要,多難多煩都得算。這樣的計算,和哥白尼當年的那十幾個輪子比,要麻煩成千上萬倍。 這就是天體力學的攝動理論了。算軌道攝動,先要推公式,後要算具體的位置。舉個例子,美國當年有個天體力學家C.W. Hill,算月亮全世界有名,先花了十年推公式,再用他推的公式算月亮的具體位置。算月亮的位置,需要僱幾屋子的人一起算。
攝動理論最有名,最轟動的成就,是發現海王星。當年的天文望遠鏡,做起來沒那麼難。所以一大幫人,天天拿着望遠鏡看天,指望着發現點什麼新鮮的,青史留名。還真有一位,發現了天王星。不過天王星的軌道,大家算來算去,總算不準。有人就說算不準,恐怕是因爲還有其它大家不知道的行星,在做擾動。這麼一說,就有人當了真,對自己說能不能算算看,這個未知的行星,需要有多大多遠,軌道是什麼樣子,才能對天王星的運動,產生現在觀測到的偏差。他應用攝動理論,算了幾年,出了結果,說某月某日,這顆以前我們不知道的行星,應該出現在某個位置上。到了時候,拿望遠鏡一看,果然有一顆星在那裏。這就是海王星了。
當然現在有了計算機,算行星的軌道,人造衛星的軌道,就用不着手推公式了。 人造衛星剛出來的時候,也還需要用手推公式。只是最近這三十年,計算機真正發達了,算軌道就完全不用手推了。結果就是現在,算行星軌道的,和研究三體問題的,正式分了家。算軌道的,在天文系和行星科學系。把三體問題當數學問題研究的,都在數學系。
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