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7年7月15日正式宣佈解嚴的臺灣已故總統蔣經國曾經說過:“我知道我是專制者,但我會是最後一位。我以專制來結束專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之初也曾在演說中引用蔣經國的座右銘:“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的前半句,讓外界一度期待,習近平是不是可能循“蔣經國模式”,以“太子黨”的身份,自上而下地推動改革,從威權統治逐漸走向開明,進而開啓民主化的過程。但如今,習近平已進入第三個任期,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拉上帷幕,美國之音《縱深視角》製作團隊特別走訪位於斯坦福大學、歷史悠久的“胡佛檔案館”,請兩蔣日記專家林孝庭教授帶我們從蔣經國的日記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探索“以專制終結專制”的那一念之間,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當今的領導人,並打開塵封的歷史檔案,解密當年在“反共抗俄”的口號背後,臺灣與美國、中共、蘇聯之間,不爲人知的冷戰祕辛。
習近平打貪、親民有蔣經國的影子?
習近平上任之初喊出:“老虎、蒼蠅一起打”,讓人想起蔣經國當年的口號是:“只打老虎,不拍蒼蠅”。習近平也跟當年的蔣經國一樣,經常穿着夾克造訪民間小喫店。同樣身爲“太子黨”、強調清廉與親民的蔣經國,結束了蔣家天下,終結了一黨專制,能給中共的領導人什麼啓示?
著有《蔣經國的臺灣時代》、二十多年來在斯坦福大學“胡佛檔案館”潛心研究兩蔣日記的林孝庭教授,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提供了兩段蔣經國在日記中談到他打擊貪汙以及下鄉與平民談話的內容:
“近來發生臺南建設局長開設大賭場,彰化銀行出納捲款潛逃,徐鳳鳴和湯茂松捲入啓達貪汙案,發生以來自己感覺到痛心,這亦我的恥辱,身爲首長,領導無方,尤其徐湯二人爲我之舊屬,更爲難過,人心實在難料,我爲此類事而痛心,但決不爲此而灰心,將以更大決心來整頓政風。”–《蔣經國日記》民國六十五年八月十一日
“利用星期假日巡視新竹縣政,赴市郊視察,遊覽城隍廟,和民衆談話敘舊,內心至感愉快,至十八尖山觀察未來科學園區之地形,此一具有重大價值之計劃,餘將親自督導完成,以利今後科學之加速發展,返回新竹菜市場,此時攤販和買菜之主婦數千人,羣集於此,我在人羣中,和平民談話,問物價得知民情甚多,民衆不論男女老幼,皆能自然的親切相待,彼此相處約一刻鐘,但印象將永留。”
蔣經國“一念之間”以專制終結專制
被問到蔣經國日記中的這些文字,能否給當今的中共領導人和中國的民主轉型什麼啓示?林孝庭教授說:“對岸的確有非常多人到胡佛檔案館來研究蔣經國的日記,希望從中尋找線索,但從一名歷史學者的角度來看,其實歷史不會完全複製,也沒有任何兩位領導人會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面臨完全一模一樣的情況,進而做出同樣的決定。”
林孝庭教授進一步指出:“蔣經國當年解除黨禁、報禁、宣佈解嚴、開放兩岸探親,我相信任何人在當時,沒有他這種強人政治的高度,後繼的李登輝想要做到這些,要比在蔣經國在生前能夠親手做出這樣一個決定要困難很多,所以蔣經國生前最後的一兩年所下的一個決定,影響了後來的三、四十年,當然也許他在1986、87年當時,他也許不是心甘情願的,有來自內部的壓力、也有來自美國的壓力,可是他在衡量之下,爲了少流點血,看看南邊的菲律賓,再看看北邊的韓國,他決定好吧,那就是妥協。或許他如果有選擇的話,寧可繼續維持一黨獨大,但是他就在一念之間,他決定就是讓民進黨合法化,開啓了整個往後三、四十年,臺灣的民主化。”
“自己再不改革別人就要革我們的命”
1986年10月7日,蔣經國藉由接見當時美國《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格雷厄姆女士(Katharine Meyer Graham)的機會,透露臺灣當局正準備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林孝庭教授也在專訪中談到當時來自美方的壓力,對於蔣經國解除黨禁、報禁、開啓本土化以及民主化所起到的作用:“整個70年代,你可以看到反國民黨的本土力量,跟國民黨政權之間多次的衝撞,有很多很多的事件,然後一直到1979年最著名的‘美麗島事件’,然後再來是一連串的政治血案等等,基本上就是在這個大的脈絡之下所引起的、必然的一種結果。此外由於美國前總統卡特上臺之後,他標榜自己是一個人權總統、以人權治國,可以想見從70年代中晚期開始,蔣經國和國民黨也面臨着來自美國很大的壓力,一定要他逐步去容忍、放寬對於異議人士的操控,然後到了80年代,趕上了當時全球第三波的民主化,諸多因素促使蔣經國改革,讓臺灣真正的走向民主化。”
林孝庭教授也向美國之音提供了一段蔣經國在日記中關於他處理省籍問題,推動政治改革的真情告白:“敵人正從多方面向吾人實施不同方式的心戰,迫使我們憂懼退卻,我內部已有不少人受不了此一壓力與刺激,開始自亂步驟,自問沉痛而沉靜,必須致力於改革政治,以安人心,此爲安內之急。新舊兩代之間,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政府與人民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發生嚴重的後果,總之,自己如再不從事改革,別人就要革我們的命,當政者雖有一番好心,倘使沒有積極的行動相配合,老百姓還是要反對政府的。”
務實而矛盾的蔣經國
蔣經國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充滿矛盾的人物,雖然開啓了臺灣的民主化,但在臺灣也被很多人認爲是製造“白色恐怖”的特務頭子。林孝庭教授在接受美國之音《縱深視角》專訪時表示:“我在書中給他下的一個評語就是,他其實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他身上有父親蔣介石的光環,但是在接班的過程中,他也遇到非常多的競爭者,包括陳誠以及他們的派系,還有其他父執輩的這些大老們,所以其實在相當程度上,他在接班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所以50年代他到了臺灣之後,爲了證明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就成爲了一個目標取向、務實導向的人物,任何事情只要達到目的,他可以不擇手段。他可以用蘇聯式的這種手段,不怕被批評爲你是不是在搞蘇聯紅軍的這種政工系統的恐怖統治的手法,來壓制政敵什麼的,他不在乎,只要可以完成父親交給他的任務。”
林孝庭教授說:“蔣經國也有很多的矛盾在他身上,所以你看到,他同時可以有很要好的美國的朋友,但是他也可以被視爲是一個反美的、仇美的人物,連老美自己都在檔案中說蔣經國有反美的傾向,美國對他蘇聯共青團的背景又娶了一個俄國老婆,一直感到非常疑慮。另一方面,蔣經國雖然天天喊‘反共抗俄、反共抗俄’,可是問題是,他在處理臺灣經濟建設的時候,用的其實就是那套社會主義的那套計劃經濟的思維,畢竟早年他在俄國所奠定下來那種根深柢固的基礎,是很難去撼動的,唯一不同的地方也許是在於到了70年代,他願意放手去信任哪些技術官僚,譬如說李國鼎和孫運璿這些人,讓他們能夠大力地去推動臺灣的經濟改革、十大建設等等。”
臺蘇祕密外交“南北夾擊”毛澤東
蔣經國曾對中共提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不過兩蔣日記專家林孝庭教授在接受美國之音縱深視角專訪時以胡佛研究所的歷史檔案揭祕,兩蔣高喊“反共抗俄”口號的背後,其實一直都有兩岸密使穿梭溝通與臺蘇之間的祕密外交,臺北與莫斯科之間甚至還有一條“柏林管道”,進行過一百多次的祕密協商,暗中策劃“南北夾擊”毛澤東。
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教授一邊翻閱檔案一邊告訴美國之音:“胡佛檔案館所藏的這卷宋鳳恩檔案,解密了當時臺灣與蘇聯之間有一條不爲人知的‘柏林管道’,由中央社派駐西柏林的主任宋鳳恩主持,與蘇聯國營通訊社塔斯社駐西柏林的主任巴赫穆夫接洽,雙方從1969年開始,祕密接觸超過一百次。蘇聯方面曾經透過宋鳳恩向蔣氏政權提議,蘇聯願意派軍事顧問來臺協助訓練、協助中華民國保住聯合國的代表權,並請臺灣找人到香港協助蘇聯蒐集中共的情報,甚至臺北與莫斯科雙方還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密謀‘南北夾擊’毛澤東的‘倒毛’策略。”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當中蘇共陷入分歧、雙方關係最差的時候,加上當時還有一個珍寶島事件,臺蘇之間這樣的祕密外交其實並不難理解,但對我來說,從小在課堂上一直聽反共抗俄、反共抗俄,看到這卷解密檔案的內容時,我還是感到十分地驚訝。”林孝庭教授說。
毛澤東曾遣密使傳信給蔣
圍繞着兩蔣日記的冷戰祕辛當中,還有兩岸密使的這一段歷史,林孝庭教授特別舉例,毛澤東在金門炮戰前幾天,接見新加坡《南洋商報》駐香港特約記者曹聚仁。在金門炮戰爆發的當天上午,曹聚仁化名“郭宗羲”在《南洋商報》上報了一則新聞,說今天傍晚毛澤東要炮轟金門,果不其然,報紙出版後幾個小時的當天下午,金門炮戰正式爆發。不過林孝庭教授說,當時老蔣的判斷是他會打馬祖,所以後來當天傍晚中共真的炮轟金門的時候,老蔣還是嚇一大跳。
此外根據《人民網》的報導,1965年7月20日,蔣介石也曾在蔣經國的安排之下,在臺灣的“涵碧樓”會見曹聚仁,當時曹聚仁還出示了毛澤東寫給蔣介石的一闕詞–《臨江仙》,並在當中以“明月依然在,何日彩雲歸”兩句作爲暗喻。根據中共官媒的說法,後來兩岸密使往返溝通曾就一些重大問題達成六項協議,但最後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中斷。曹聚仁1972年在澳門去世,1975、1976年,蔣介石、毛澤東也接連去世,兩岸密使的任務就此告一段落。
不過林孝庭教授以蔣介石日記作爲佐證進一步指出:“蔣介石曾在他的日記寫下,放任兩岸之間、國共之間在香港祕密接觸、進行和平談判,故意放出這樣的消息,其實是爲了刺激美國,然後希望藉此能夠獲得臺灣在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的利益,但是打這張‘兩岸密使牌’的前提是,美國的確在那個時候需要臺灣,爲了冷戰圍堵共產黨的目的,從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兩岸密使的溝通渠道都一直還在,只是沒有真正地坐下來、面對面地商討兩岸問題。”
美中臺三方相互猜忌恐擦搶走火?
兩岸密使起到的作用有限,加上美中臺三角關係又是如此地微妙複雜,有機會同時看到美中臺三方解密檔案的林孝庭教授在專訪中進一步論述,他在交叉比對了蔣經日記以及美國官方和中共的解密檔案之後,發現一個非常有趣但卻也同時令人感到十分擔憂的現象,那就是歷史上的美中臺三方領導人彼此之間皆嚴重誤判,蔣經國認爲中共與臺獨份子勾結、毛澤東卻認爲是蔣經國故意縱容臺獨份子壯大,而美國則擔心蔣經國製造本土認同是在走極端、打“臺獨牌”,三方領導人的思維南轅北轍,非常可怕。
林孝庭指出:“大概75、76年的時候,蔣經國已經主政了,在他的日記裏頭,你可以很明顯地看得出來,他非常猜疑美國人要逼迫他去跟對岸坐上談判桌,以早日解決兩岸問題,這樣美中關係就可以更快地正常化,與此同時,在蔣經國的心中他又認爲,中共在跟臺灣島內臺獨的這些’黨外’的勢力在勾結,然後要來壓迫我國民黨,他的想法是這樣子的。”
“但在同一個時間,你如果有機會去看共產黨方面的資料,你會發現,周恩來和毛澤東他們不是這樣看的,他們認爲你國民黨是不是在有意地在包容、在縱容這些臺獨分子,在臺灣的島內不斷地發展,因爲那時候’黨外’慢慢力量已經起來了,中共認爲是蔣經國有意縱容臺獨勢力壯大。”
“然後你如果再去看美國的資料,你會發現,美國人那個時候對臺灣的看法則是認爲,蔣經國正在努力地去創造一個有別於中國大陸的一種新的臺灣本土認同,甚至在美國的大使的這個報告裏頭,他還提到不排除蔣經國會走極端,貿然地宣佈臺灣獨立,因爲美國認爲說,蔣經國擔憂美中爲了關係正常化要逼國共談判,所以可能乾脆就會宣佈臺灣要獨立,有點類似像是打臺獨牌或是打一國兩府牌,這樣的概念。”
林孝庭嚴肅地指出:“但問題是,美中臺三方的領導人,他們真正心裏頭所想的都完全不同,合在一起看,你會發覺很匪夷所思,三方完全都是不同的解讀。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同樣的一件事情,你去看美中臺三方的解密檔案,你去打開蔣經國的日記、你去看美國的解密檔案、你去看中共當時給蔣經國的一封信裏頭,有很多當時中共高層對於臺海問題的想法,你把它合在一起看,你會發現,爲什麼三方會有如此不同的認知跟思維,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怕的地方,因爲你很容易因爲對彼此的這種嚴重的誤判,或者是認知上的南轅北轍,很可能就擦槍走火。”
兩蔣日記歸還臺灣 見證民主過程
兩蔣父子在日記中的紀錄,不但讓我們可以深入瞭解他們內心的想法與決策的思維,這段歷史也可以作爲映照當今美中臺關係的一面鏡子,兩蔣日記在斯坦福大學胡佛檔案館存放將近20年來,已經爲海峽兩岸以及美、英、日、俄等世界各地的歷史學者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研究素材,也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詮釋與解讀,供世人評斷兩蔣父子的功過。目前兩蔣日記已在去年九月歸還到位於臺北的國史館,除了蔣經國日記已經在去年出版之外,蔣介石日記也在今年分冊出版,兩蔣日記的內容陸續公開在世人面前,除了讓學者和一般民衆能夠更瞭解當時從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兩岸分治、美臺斷交、一直到臺灣走向民主化的這整個歷史脈絡,林孝庭教授也在專訪最後作出這樣的總結:“兩蔣日記繞了一大圈,最後又從美國回到臺灣,日記本身歷經的曲曲折折,也正是臺灣這20多年來,歷經了政黨輪替常態化、民主更加趨於穩定、成熟的一個見證。”
來源:美國之音 2024.7.21.
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