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的長春圍城:林彪的“困餓戰”為何半途而廢?
長春是一座偉大的城市,
長春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為了東北與全國人民的解放,
長春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
願《圍困長春》這本書能使後輩們銘記歷史。
為了便於閱讀,本網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意的情況下做了適當修改!同時聲明,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本網站僅作為展現,以便讀者全面瞭解歷史真相!
作者 | 李發鎖
越挫越堅
鄭洞國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面對軍隊與居民糧食嚴重匱乏,“我為此焦急得食不甘味,席不安枕”。實際情況卻是,面對餓殍遍地、糧缺兵疲,坐困孤城的鄭洞國,仍然是吃住行臥如常,個人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富有情調。
10 月 16 日下午,在鄭洞國柳條路的寓所裏,召開了一次“氣氛十分沉悶”的軍事會議——決定執行從長春突圍的方案。多年以後,將軍們還記得會議中的特殊“一員”。
在國民黨長春守軍高官中,許多人都知道鄭洞國在家裏養了一只可愛的寵物貓。新 7 軍少將參謀長龍國鈞記起的是:
下午一時,我和史說(新 7 軍副軍長)都到鄭洞國的臥房裏。鄭洞國斜靠沙發,一言不發,手裏玩弄著一只小花貓。
生逢亂世,人如草芥,有時人命比不過一只貓。
城內糧食日漸匱缺,鄭洞國索性把人分成了若干等級:
**第一必保的是軍人。**所有空投糧食概不許他人染指,否則“就地槍決”。
10 月 18 日是新 7 軍繳械的日子,東北電影製片廠駐哈爾濱新聞攝影隊攝影助理陳喜武奉命現場拍攝:“當時,敵兵團部特務團有些士兵脖子上掛著用單褲紮口裝著大米的袋子,有的紮口不緊將大米撒了一地……聽說我軍給他們發吃的,他們便把身上帶的大米紛紛倒在廣場一處臺階上,白花花的大米足足有二三麻袋。”
據長春市市長尚傳道證實:“新 7 軍三個師囤存的糧食,可以維持過冬。第 60 軍則比較困難,到 10 月間已瀕臨最後關頭,但也沒有聽說有餓死士兵的事。”
**第二必保的是員警和特務。**鄭洞國要牢牢把握國家專政機器的刀把子。
**第三要保的是軍人眷屬。**因為直接關係到軍心的穩定。
留守長春的玉蘭給瀋陽的丈夫桂榮去信說:“留守處發 40 萬元全不夠,每月領 50 斤高粱米吃不了,可賣作為零用。”賣高粱米做什麼用?“上次匯來 30 萬元我亦買了 8 分金子,頭一回領 40 萬元也買了 5 分的耳環。”
第四保的是政府職員。
市長尚傳道證實:自己在圍城前搶購的 100 萬斤大豆,“圍城近半年,市屬人員沒有餓死者,完全依靠了這 100 萬斤大豆”。
鄭洞國超常的頑固令強力實施攻心戰的肖華既大出意外,又心情焦急。無奈之下,他拋出了此前不曾對守敵使用的重型攻心炸彈——全天候對敵廣播鄭洞國夫人陳澤蓮遠在上海寫給他的一封信:
幾個月來為了你的安危,使人時時不能忘懷,寢食不安。桂庭,逐人衰弱與憔悴的不是歲月,而是憂愁。數月來我身體壞透了,較前更清瘦多了!桂庭,你們被圍在這孤城,到底要緊不?我得不著一點實際情形,真令我焦急萬分。今天看報上說,長春機場又失守,長春情況危急。我看中央不給你設法,你是無可奈何。你到底什麼病?現在好些嗎?你真是太大意了。你不顧性命在幹,這是為了哪個?我想到這一切傷心極了。苦命的我,尚有何言!上天保佑你平安,應該很平安,因為你向來對人很好,心更好,應當有好報。秋風起,更愁人也!
**這是一枚對守軍最具震撼力的心理炸彈。**事後,諸多投誠的國民黨官兵反映,正是鄭夫人信中“中央不給你設法,你是無可奈何”使他們對前途徹底失去了信心;“你不顧性命在幹,這是為了哪個?”使他們同時心生怨懣;尤其是鄭夫人“傷心極了”的情緒普遍傳染了守軍。
但是,鄭洞國對全天候廣播如同未聞,反倒越挫越堅。自得到蔣介石疏散城內人口的命令後,他責成尚傳道下達了驅趕指標,規定每個員警要疏散出卡子八個人,每個保長要疏散出三戶,否則視未完成任務。
兩軍卡哨之間的百姓逐漸多了起來。雖經唐天際牽頭的難民委員會全力救助,但“分期分批釋放”與“先救將死者”的辦法,已經抵抗不住鄭洞國大量疏散人口的衝擊,致使卡哨之間餓斃者增加起來。
在鄭洞國淩厲攻勢之下,三個問題致使林彪、羅榮桓面臨著十分艱難的選擇:
第一,如果全部放難民出城,就要將守軍食口的包袱全部接過來;沒有了居民對糧食的消耗,“困餓戰”將中途流產。林彪最心中沒底的是,不知道城內守軍的糧食還能支撐多長時間?第二,“餓死者太多,影響亦不好。”“敵現進行惡毒宣傳,誣我欲困死長春人民。”(羅榮桓《關於圍困長春的報告》中語)第三,部隊鞏固面臨著嚴峻考驗。
林彪、羅榮桓經過反復權衡,向毛澤東報告的圍城基本政策仍然是:“已經出來者可酌量分批陸續放出,但不可作一次與大量放出,使敵不能於短期內達成迅速疏散。”這應當是一個艱難而痛苦的選擇。
先斬後奏
楊濱(楊重),1947 年冬奉命撤回解放區後,任東北軍區政治部前方辦事處副處長。由於曾任 60 軍的副官處長並在長春城裏生活工作過,更由於敵工情報工作的緣由,使其對城裏情況比任何人更瞭解。他給“圍指”首長寫了一封信,觀點十分明確——即刻全部放行滯留兩軍卡哨空間的難民。
兩天前,9 月 9 日,林、羅、譚剛向毛澤東發出《關於圍困長春的報告》,報告確定的方針仍然是“基本禁止出入”。看了楊濱的信後,林彪、羅榮桓為搶時間,決定先斬後奏,不等毛澤東複電,於 9 月 11 日,電令“圍指”立即放行難民出城,同時上報中央軍委:
從即日起,阻於市內市外之長難民,即應開始放行。凡願出來者,一律准其通過。因長春民食早已用盡,如不放出,將使市民大批餓死。望你們依此做出計畫,分批地但又是儘早地開放,做到於 10 天內放完。對出城之難民,應發動地方黨及軍隊力量,盡一切可能組織救濟,宣傳慰問,對老弱走路無力者幫助人力及馬車輸送。第一步應就附近各縣分批疏散安置,發動群眾救濟,使其出城後不再死去,或者少死……混在難民中的特務,應予以清查扣留;敵方官兵則一律收容,送吉林解放團訓練。中學二年以上學生,技術人員、專家等應努力爭取來我區服務。以上開放難民出城,不是對長春敵人解圍,圍困敵人的工作,仍需繼續,不得鬆懈。……執行情況望隨時電告。
十數萬百姓突然湧出長春,對救濟與收容陡然增加了壓力。好在有 8 月 14 日成立的處理難民委員會及十幾個縣的收容安置系統的基礎,又在長春周邊鄉村增設了一批難民收容所,勉強應對運轉起來。
國共雙方激烈的長春爭奪戰,造成了長春諸多老百姓因饑餓而死亡。究竟有多少人餓死?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諸多人士關注與爭論的課題,並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根據人民政府進城後確實統計,由於國民黨‘殺民’政策餓、病而死的長春市民共達 12 萬人。人民政府進城以後,在卡哨內外地區掩埋屍體 8 萬具。——尚傳道
據說長春解放時,在城東、南郊一帶掩埋的屍體就有幾萬具。——鄭洞國
據最低估計,長春四周匪軍前線野地裏,從 6 月末到 10 月初,4 個月中,前後堆積男女老少屍骨不下 15 萬具。——國民黨《中央日報》
進城後共掩埋了 58063 具死屍(加上過去已掩埋者約在 10 萬人左右)。——1948 年《長春市救濟工作報告》
長春解放前夕有 10 餘萬市民餓死,解放後掩埋屍體 58063 具。——2002 年《長春市志·民政志》
…………
林彪敗給鄭洞國?
李敖在《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一書中,拋開國共兩黨政治立場,單純從戰爭策略——圍困戰之特性分析了蔣介石下令固守長春的決策弊端,認為“死守孤城”軍事上犯了兵家大忌。而又裹挾人民在先,驅逐人民於後,以“餓民戰”對抗圍困戰,結果最後還是投降了。與其如此,何必當初?要投降早投啊,為什麼餓死成千上萬的人民以後才投降?
也有觀點說,單純從軍事上考量,林彪的“困餓戰”實際上敗給了鄭洞國。原本期待城內百姓“食口”包袱將鄭洞國壓垮,卻不料鄭洞國奪民糧而養軍,最後關頭守軍主力新 7 軍仍有三個月存糧。古今中外“困餓戰”少有半途而止的。林彪先是分批救濟饑餓嚴重的百姓,到最後全部放行並予以救濟安置,實際接過了“食口”包袱,宣佈了“困餓戰”的失敗。面對心硬如鐵的鄭洞國,在殘忍耐受心理上林彪敗下陣來。而鄭洞國最終投降主要不是因為困餓,而是錦州“大門”的關閉。
44 年後的 1992 年仲秋時節,經過改造後任民革中央監察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曾親手炮製了那份“殺民養軍”的《長春市政府戰時糧食管制辦法》的國民黨長春市市長尚傳道再次來到長春。這是他第二次來長春了。他說:“我是來謝罪的……當年,我在長春犯下的罪行雖萬死不足蔽其辜。”
鄭洞國自 1948 年 10 月 21 日投誠離開長春後,再也沒有回過長春。晚年他曾撰文道:
多少年來,每每追憶起長春當時的慘狀,我都不免心驚肉跳,尤其對長春人民當時所遭受的巨大災難和犧牲,更感到萬分痛苦和歉疚,此生此世我都愧對長春的父老百姓。
李發鎖 著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7.12
1948 年,面對防禦工事“堅冠全國”的東北中心腹地長春及城內 10 萬國民黨守軍,毛澤東批准林彪對長春採取“久困長圍”方針,實施軍事圍困、經濟封鎖、政治瓦解三管齊下,在“食口”包袱爭奪上,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攻守雙方和老百姓均付出了慘重的代價。10 月,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率部投誠,長春即克,不足一月,便解放了全東北。本書作者秉筆直書,正本清源,多視角、全方位展現了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