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只招“985”“211”,招聘歧视为何人人反感却被全社会接纳?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免责声明:为了便于阅读,本站编辑在不违背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特此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真相。
我们新开启了更专业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并帮忙推荐,谢谢!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教育部的禁令是容易规避的
遗憾的是,教育部的禁令,并没有迎来“一致叫好”。社交媒体上不少人质疑,如果不按学历选人,贫困家庭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路会更狭窄,“不按学历选人,难道要拼爹、靠关系吗?”这是近年来我国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学历评价,遭遇的现实困境。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受唯分数、唯学历评价之困,但是,要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学历的评价改革,举步维艰。用人单位“非985、211不录”的学历歧视,就是唯学历评价的产物。
事实上,教育部的禁令,也不是首次发布,而是对之前就发布的禁令的再次重申。早在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了这个“三个严禁”,之后每年教育部都会重申,每年都会引起舆论关注,但每年大学生就业中的学历歧视依旧。
单从教育部的禁令可以看出,存在三方面问题。
其一,近年来,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限定招收985、211高校毕业生外,还提出限定招收“双一流”高校毕业生。
“双一流”是2017年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后,出现的新的“学校身份”。部分地区在招聘、引进人才时,直接提出面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如2021年,浙江丽水发布“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暨党政储备人才公告”,把引进对象限定为“全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Q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前100位的国(境)外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限定“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限定985、211高校,属于同一性质。就此看,教育部的禁令,还没有随学历歧视的“新动向”,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其二,禁令只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即校园招聘,而对于社会招聘,没有提及。
而从现实看,用人单位限定985、211高校,更多发生在社会招聘中,而且,“非985、211不录”,还发展为“查学历三代”,要求三个985(985博士、985硕士、985本科)。
虽然教育部一再回应称,不存在“第一学历”这一说法,但不少用人单位自造“第一学历”概念,把高考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历视为“第一学历”,不但要看求职者的“最高学历”,还要看“第一学历”。
其三,禁令只是要求不得在招聘信息(广告)中出现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用人单位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以治理的是隐形学历歧视。
客观上说,在校园招聘中,已经鲜有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顶风作案”,明目张胆地提出不招985、211院校毕业生。更多的是把学历作为筛选标准的隐形歧视,有的用人单位在收到求职者简历后,就把非985、非211高校毕业生的简历扔在一边。
大众已习惯学历歧视,不按学历招聘反被认为腐败
用人单位限定只招985、211、“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是对非985、非211高校(也称“双非”高校)毕业生的歧视,但对于用人单位“按学历选人”的做法,我国社会却有很高的“宽容度”,甚至还有人把这视为“真正的就业公平”,是“重视人才”。
支持用人单位按学历选人的论调,包括“招聘效率论”“学历等级论”“学历公平论”等等。所谓“招聘效率论”,就是按学历选人,会提高招聘效率,且不会影响整体招聘质量。
部分用人单位HR就表示,来应聘的人太多,硕士研究生都一大堆,简单便捷的方式,就是按学历来进行筛选,这可能会漏掉个别优秀人才,但整体招聘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支持这一观点的,就是“学历等级论”,即按学历高低,把求职者分三六九等。“学历公平论”则和“分数公平论”一样,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要避免人情因素对就业、升学的影响,就需要学历、分数这些硬指标,否则,那些无权无势的大学毕业生,真能靠能力打动用人单位吗?也就是说,“学历公平论”者担心不按学历选才,会出现关系就业、拼爹就业。
如今年7月,中国石化浙江石油分公司公布2024年春招拟录用结果,其中数据分析岗拟录用两名分别来自杭州师范大学与湖北经济学院的本科生,递补名单中却出现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院校硕士研究生。由于两所国内大学并非“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这次招聘被网友质疑是“萝卜坑招聘”。
不难看出,用人单位按学历选人,社会舆论不认为是学历歧视,而不按学历选人,反而被质疑有违就业公平,怀疑这背后有猫腻。
必须明确,用人单位按学历选人,不会带来“就业公平”,而会破坏“就业公平”。按学历选人,不是重视人才,而会加剧社会存在的学历内卷,并因“重学历,轻能力”而影响到人才的整体质量。
非985、211、“双一流”不录,这对量大面广的“双非”院校毕业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进一步说,这是按高考成绩选人,否定普通院校学生的努力,也会影响普通院校坚持办学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解决“学历歧视”
要根治学历歧视,就需要回应前述“宽容”、支持学历歧视的论调。
首先,在监管层面,要明确对所有形式的学历歧视说不。
要把“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拓宽到所有招聘中,而不只是校园招聘。另外,要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进行过程性监管,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维权,举报用人单位存在的隐形学历歧视问题。
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流露出看不起非名校学生的看法,或者贬低某校毕业生,学生可向学校、媒体反映,监管部门要介入调查。其实,只要监管部门下定决心治理,要查证用人单位存在的隐形学历歧视也没那么难。
今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区对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了一批招转培(培训贷)、虚假招聘、就业歧视、非法劳务派遣等违法案件。学历歧视作为就业歧视的一种情形,也就在监管范围之内。
再次,要清理把高校分三六九等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
我国“985工程”于1998年启动,支持39所高校结合国家创新体系进行重点建设。“211工程”于1993年启动,先后共有112所高校纳入建设范围,全部高校均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从2017年起,国家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而“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克服“985”、“211”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问题,通过“重在建设”、“引入竞争”,起到实际的建设成效,并防止给高校贴标签。
遗憾的是,一方面,“985”、“211”的学校身份标签依旧保留,并没有得到清理,在每年高考中,985率、211率(指考生被985、211院校录取的比例)还是评价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双一流”成为入选建设名单高校的新标签,针对这一问题,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不再区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但是,把学校等级化、标签化的思维依旧顽固。随着“双一流”的推进,加上之前的985、211标签,有的普通本科院校甚至被称为“四非”高校,非985、非211、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
这是极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9年已经超过5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不能再用精英教育思维对待高等教育发展。如果还把高等学校分层次、等级,那么,再怎么扩大教育资源,都无法缓解社会存在的教育焦虑,因为“最优质”的只有2%、5%。
我国要建设教育强国,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的成才选择,就必须破除“唯学历”“唯名校”学历歧视。否则,基础教育的应试化、功利化很难得到扭转,高校也因缺乏平等竞争环境,难以办出各自的特色。
相关内容
- 天下奇闻:法院对律师用上了辣椒水,事涉知名“远洋捕捞”案
- 任上落马的北京最年轻副市长被“双开”,骗取经济学博士学位
- 一个“95后研究员”拥有4个博士学位,谁的悲哀
- 破产的城市精英与失败的人生重启
- 大跌眼镜!高中学生会干部也开始索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