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孙悟空:在黑童话里做了个璀璨的梦

《西游记》前几回讲述了孙悟空如何从草根青年通过学艺、造反和求招安,逐步追逐自己的“官场梦”。

为了便于阅读,本网站编辑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做了适当修改!同时声明,此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网站仅作为展现,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历史真相!

作者 | 十年砍柴


《西游记》前几回讲述的是孙悟空这个草根青年追逐“官场梦”的过程:先学艺,再造反,然后求招安。

《西游记》成书的明代,中国的官本位文化已经熟透了,深入到普通人的骨髓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佛教也早就完成了本土化。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不仅仅指教义,如呵佛骂祖的禅宗大姓其道,而且指佛教徒的组织,即丛林制度的诞生。

佛祖创教的时候,释迦牟尼教化他人,凭的是自己的大智慧,而非地位,所以说师徒仅仅是传授和学习的差别,而非官场的上下级差别——种差别正是佛祖所反对的。佛祖过着和其他修行者相同的生活,不搞特殊化。

我们读佛教的重要经典《金刚经》就知道,开篇“如是我闻”后,便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可见佛祖要亲自去挨家挨户化缘,这可真正做到和其他比丘同吃同住同劳动了。

可这种平等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是个宗族社会,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讲究个尊卑高低,要有组织,组织中得有领导人,否则一个人如浮萍一样,无法生活,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都是如此。

佛教进了中国后,便于时俱进地在僧侣集团内部搞起了差序格局。到了唐代的马祖和他的弟子怀海,寺院组织规则开始定型,里面可是等级森严。寺院成为类似现在法人单位的机构,可以拥有大片田地、森林和房宅,这在主张不积私产的佛教诞生初期是不可想象的,掌院的方丈以下,进行科层化管理,大和尚和小和尚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掌院的大和尚有种种特权,标志性一点就是他不用和和尚们睡在一起,而是有单独的房子,不过为了显示佛门弟子不贪图享受,寺院最高领导的单室不能太大,一丈见方而已,这就是“方丈”之来由。

所以我们在《西游记》中,看到唐僧和三个弟子组成的取经团队,便近似一个有等级的行政机构,唐僧不仅仅是三人的师父,而且有行政责任和权力,是观音菩萨制定的团队领导。所以,一般弟子在时,唐僧是不用亲自出去化缘的,常有这样的场景,唐僧饿了或渴了,总是吩咐悟空、八戒、沙僧三人中一人去找人家讨口水喝,讨口饭吃。懒惰的八戒常嘟嘟囔囔,很不痛快,认为支使自己是不公平的。悟空是大弟子,又因为本领最出众,他在三个徒弟中,也有特权,牵马、喂马、挑行李的辛苦活让八戒、沙僧二人承担。

那么,在明白理解《西游记》里的世界是个等级社会的前提下,我们就能看出,悟空的人生道路,实则是一个草根阶层的子弟一点点混到上层社会的艰辛历程。

悟空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晓得父母是哪个。也许和人间一些达官显贵一样,与民女春宵一度生出的私生子那样也未可知。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他的出身决定他要往上走是相当艰辛的,即使是哪位大人物的私生子,也无公开的名分,顶多是有贵人在背后悄悄的照顾,就如蒋经国先生和章亚若女士生下的非婚子孝慈、孝严那样,经国在世时一直没给他俩的名分,尽管私下里秘密派人关照二人,但兄弟俩所经历的艰难辛酸不知道要比嫡出的孝文、孝武、孝勇多多少。

悟空就是这样,来到世间,毫无父母、家族的凭籍,不像二郎神那样舅舅是玉皇大帝,也不想哪吒那样,爸爸是托塔李天王,这石猴和世间所有的贫寒子弟一样,一切要靠自己,要有相当的潜质,要努力学习,要敢于打拼,要能抓住稍瞬即逝的机会,才可能改变命运,否则一生就会沉入下层,出头无日。

草根混世界,除了天资外,首先要靠胆识,没有胆识是不可能博出来的,当年黄金荣、杜月笙在上海滩首先靠胆识完成了最原始的积累,孙悟空也是如此。在混迹于花果山众猴之时,关键的一博提升了他的地位,众猴发现飞瀑时,约定“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此种游戏规则和一群古惑仔刚混世界时没什么区别,胆大者当老大,不怕死是刚入江湖小人物最大的本钱。石猴成功了,带领群猴找到了一个洞天福地。

但是石猴志存高远,决不愿当一个土皇上了却终身,而是有更高的追求,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说:“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这和佛家所追求的一样,即是出离生死轮回,进入寂灭涅磐境界。心动不如行动,想到了马上去做,不怕前路多坎坷,这就是石猴超出众猴的地方,也是他成功的性格因素。

石猴最初走的路并非追求出离生死的修行之路,而是和世上人一样,追求官场地位的奋斗之路。要得到官场地位,首先要有资本,没有好的出身,那么本领更为重要。比如你至少要考中举人、进士,或者在战场奋勇杀敌。石猴的出路和多数草根青年一年,离家远赴他乡,拜师求学。

悟空经过了颇多周折,投入佛祖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门下学艺。《金刚经》便是佛祖和须菩提师徒二人的问答记录,一如《论语》是孔圣人和诸弟子的谈话记录一样,佛祖和孔圣在世时,述而不作,并没有留下文字,《金刚》、《论语》都是佛祖涅磐和孔圣辞世后,后代弟子聚集在一起,通过回忆记述而成的。

注意,吴承恩编造出悟空拜佛祖的门生须菩提为师而非道教系统的神仙,大有讲究,一则是吴承恩对现实政治的一种曲折反映,吴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人生最重要的青壮年时期在嘉靖朝度过,而嘉靖是历史上有名的尊崇道教的皇帝,自己躲进深宫修道多年,并将一些道士封赠让科举、武功出身的文武大臣难以企及的爵位,因此在《西游记》中唐僧取经途中在一些小国碰到了执政者尊道抑佛,而在吴的笔下,佛教人士的法力和慈悲胜于道教人物,这说明他否定朝廷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二悟空这种出身,使他能够触犯天庭法律后,能劫后余生,戴罪立功,观音等佛门人士常在关键时刻搭救他,并非无由。

也就是说,悟空这位小地方长大的有志青年,一开始就算跟对了人,伏脉千里,他事后的功业和这段留学生涯大有关联。在学艺期间,他也和多数聪明勤奋的草根弟子一样,深得师傅喜爱,佛法是智慧之学,而悟空悟性极高。祖师向弟子讲法时,只有他读懂了师父的暗示,因此三分半夜跑到师父的房中,师父将无上法决传给了他。

这一幕和《坛经》中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给六祖慧能何等相似。慧能幼时丧父,家道中落,流落岭南,卖柴为生。他极有悟性,去黄梅求见五祖恳请学佛时,五祖开玩笑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獦獠”之说乃中原人对岭南人的地域歧视,岭南人多半长得矮小干瘦,形如猿猴,悟空初次拜见祖师时,祖师也说他“你身躯虽是敝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悟空识得祖师盘中暗谜,暗中得师傅真传;慧能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让五祖识其有慧根,便半夜中传衣钵与他。

一个道士带好些研究生,那些能得真传的一定是慧能和悟空这样刻苦而有悟性的青年。

可悟空毕竟不是慧能……



相关内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