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新疆,不知祖国山河之辽阔;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地区的蓝天白云,肥美草原,还有那伊犁河上游的片片湿地,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印在笔者脑海里的,更有伊犁将军府的人和事。
伊犁将军府的景点是伊犁州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伊犁将军府的正门已被一条马路穿占,二门即为现时的正门,进大门后是宽阔、铺着石板的庭院,庭院两侧为厢房,现为展室。后院是议事厅,厅左侧为后花园内宅,厅前有石狮、界碑等杂乱陈放。可能是还没有完全恢复原貌,整个场所显得较朴实简陋,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尚多。(此乃18年前情景,今番伊犁将军府原貌定然恢复完美。——作者注)但展室内容,却令人流连盘桓,感慨良多。
伊犁将军府是清代“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的幕府。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之乱和大小和卓之乱后,对新疆实行军府制管理,实际上是以军代府,于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伊犁将军下辖乌鲁木齐都统,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以及各级办事大臣、领导大臣等。
1763年,在伊犁河北岸今霍城县南兴建伊犁将军驻节之城,乾隆亲自赐名“惠远”。伊犁将军的设置,对清朝政府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防御沙俄侵略,开发建设新疆,作用是很大的。现在一些资料介绍伊犁都说是我国西陲,但当时却是全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进入衰败,边远也不安定。1865年,中亚浩罕汗人阿古柏趁新疆内乱之机,率兵侵掠新疆大片土地。1871年7月,沙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所造成的新疆混乱状态,借口“安定边境秩序”,派兵侵占伊犁地区,屠杀中国人民,实行殖民统治,并对清政府说是“代收”。清政府多次向沙俄交涉归还伊犁,均无结果。1875年,左宗棠统兵进入新疆,击退阿古柏匪帮,先后收复了乌鲁木齐等重镇和南部边疆地区。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清政府再次要沙俄归还伊犁,沙俄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不甘轻易交出。
1879年,清使崇厚擅自与沙俄签订了《里瓦吉亚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将伊犁南境的帖克斯河流域和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沙俄,而且还将喀什噶尔及塔尔巴台两处的双方边界作有利于沙俄的修改,以及赔偿军费、免税贸易、增辟通商线路和增设领事等。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也感到丧权太多,拒绝批准这个条约,于1880年换派驻英公使曾纪泽出使俄国交涉改订。1881年2月24日,中俄《伊犁条约》及《改订陆路通商章程》签订。
根据这两个条约,中国虽然收回伊犁和不再割让帖克斯河流域,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却被沙俄占去;伊犁居民“或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沙俄利用这一条款,自1881—1884年掳去中国边民十万多人)。条约还规定:“自奎峒山过黑伊尔特计河至萨乌尔领画一直线,由分界大臣就此直线与旧界之间酌定新界”。此外,还要索夺大量经济利益,索赔大款银两。
据此,沙俄又逼迫清政府于1882—1884年订立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等五个条约,分段重新勘定了中俄西段边界。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五个勘界议定书,又吞并了中国西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样,中国总计失去约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伊犁河不再是内河,而是我国仅拥有上游一小段的国际河流。伊犁不再是中心而成为边陲。看着沙盘上示意的我国新旧边界线的变更状况,未免唏嘘扼腕。
经历战乱磨难后,原惠远古城变为废墟。1882年伊犁收复后,清政府在距原惠远城西北7公里处重修了新城(即今霍城县惠远镇),仍沿“惠远”原名。伊犁将军府也于1884年在惠远新城重建,但作为全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已不复存在矣。清政府于1884年建新疆省,将省会设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惠远城逐渐失去了全疆政治中心的地位,伊犁将军的权限缩小,辛亥革命后,伊犁九城的建制被取消,伊犁将军的历史使命也随之宣告终结。
伊犁将军自明瑞起,至辛亥革命最后一任额勒浑被革命军所杀,历时约150年,共有33人、48人次担任过此职。首任将军明瑞,任职近5年,开创伊犁将军府体制,修建伊犁九城;继任将军阿桂,初协助明瑞,接任后注重屯垦,移南疆维族农民至伊犁耕种,并率领绿营汉军屯田。松筠在伊犁修水利、兴旗屯,礼贤谪士,加强边疆文化建设。布彦泰在新疆任职时间最长,洞察伊犁的军事战略意义,加强军备,阻吓沙俄的觊觎之心,并屯田开荒、兴修水利,善待林则徐。长庚在清末危机四伏时,两次出任伊犁将军,积极操练新军,兴办新式学堂,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恢复伊犁河谷屯田。等等,都对新疆包括伊犁地区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伊犁将军府
伊犁地区初以哈萨克族居民为主,从事游牧生活,后不断有其他民族移居这里,如阿桂迁移南疆维吾尔族农民来此屯田。值得一记的是锡伯族的西迁和蒙古族的东归。在伊犁将军府的展室里,我们看到这两个民族进入伊犁的掠影。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组成锡伯营,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4月18日,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从盛京出发,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1年5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伊犁察布查尔地区。
锡伯族军民迁到这里后,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从1765年到伊犁辛亥革命,锡伯族一直是战时从征,平时生产,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200多年来,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侮、建设边陲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现在的察布查尔共有399多万亩高产、稳产田。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还种胡麻、油菜、向日葵等油作物以及甜菜、烟草、大麻、棉花等经济作物。
长期以来,察布查尔锡伯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传统群众性体育活动,每逢中秋节、春节、西迁节时,他们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为纪念他们西迁伊犁,每逢农历4月18日,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另外还有抹黑节,也是锡伯族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这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
而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则更为壮烈。早在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为了躲避势力日益强大的准噶尔部的威胁,漠西卫拉特(瓦喇)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土尔扈特大部及部分和硕特、杜尔伯特约5万帐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游牧。才脱虎穴,又入狼窝,沙俄对他们的统治更加残暴,特别是阿玉奇汗和策伦敦罗卜之后,俄国不仅迫使他们称臣,而且还直接干预其汗位的继承等内部事务。
之后,沙俄变本加厉,不仅挤占土尔扈特人的牧场,而且征调大批土尔扈特兵投入对土耳其的战争,使数万土尔扈特人丧生战场。1761年,17岁的渥巴锡继承汗位,与策伯克多尔济、舍棱等首领会商,毅然决定寻找机会东返故土,回归祖国。
1771年初,渥巴锡正式发动武装起义,乘敌不备,先发制人,派精锐部队突袭歼灭俄国驻军。在“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的悲壮誓言中,率部3万3千多户,17万余人分成三路启程东返,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摆脱了俄军和哥萨克骑兵的追击。直到6月底,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损失了全部牲口,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踏上了家乡故土,投入了祖国的怀抱。
清政府派员前往迎接渥巴锡及其部众,并将其安置于伊犁附近,予以赈济,后又划定牧场,使其得以休养生息。为褒奖回归,同年9月,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渥巴锡等人,亲自撰写碑文《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以为永久纪念,并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渥巴锡被誉为东归英雄而载入史册,有多种诗文为之褒扬,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传》即是这一事迹的再现。
土尔扈特部东归路线图
在伊犁将军府的展室中,还有几尊蜡像引人注目,这就是林则徐、左宗棠、曾纪泽等诸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禁烟抗英而成为民族英雄。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清廷怪罪于他,将其充军伊犁。林则徐在伊犁的两年时间里,有幸受到当时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厚待,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受到了伊犁将军和各族人民的尊敬和信赖。他主动捐款修筑惠远渠,又被称为林公渠,至今仍能发挥效用。林则徐身为福建人,谪戍边远冰寒的伊犁,仍怀满腔热情,有关伊犁的日记、诗抄、书信留传甚多。
不知是历史巧合还是机缘,1849年10月,林则徐垂暮之年,途经长沙时,曾召见了30多岁的左宗棠,“湘江夜话”,对日后左宗棠经营新疆产生深刻影响。林则徐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又言:“他日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左宗棠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后授陕甘总督,经略西北事务。1875年,清政府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以固塞防。是年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组建西征军,并命人抬棺材一口,随军出征,以示不收复新疆决不生还的决心。经过三年苦战,西征军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崇厚一任沙俄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左宗棠严辞予以抨击,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以军事力挺曾纪泽出使沙俄谈判,积极兵备,声援谈判。
曾纪泽
曾纪泽为曾国藩长子,自幼严受家训,课读经史,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及语言文学,刻苦攻读外语,尤通英文, 1878年出任英、法公使,因崇厚擅签条约,丧权辱国,又临危受命,于1880年兼任驻俄公使,谈判改订已签条约。“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在谈判中,他不顾俄方恫吓,据理力争,经半年多的反复交涉,终于取销原《里瓦基亚条约》,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不仅收回了伊犁九城,还在其他界务和商务方面争回了部分主权。谈判成果出乎意料,举国瞩目。曾纪泽为我国清代著名外交家,可惜英年早逝,现国人知之者并不多矣。
伊犁将军府还在继续修复中,围绕其中的人和事,足给人以历史的警醒!
来源:新三届
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