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是一座伟大的城市,
长春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为了东北与全国人民的解放,
长春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愿《围困长春》这本书能使后辈们铭记历史。
为了便于阅读,本网站编辑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做了适当修改!同时声明,此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网站仅作为展现,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历史真相!
作者 | 李发锁
越挫越坚
郑洞国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面对军队与居民粮食严重匮乏,“我为此焦急得食不甘味,席不安枕”。实际情况却是,面对饿殍遍地、粮缺兵疲,坐困孤城的郑洞国,仍然是吃住行卧如常,个人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富有情调。
10 月 16 日下午,在郑洞国柳条路的寓所里,召开了一次“气氛十分沉闷”的军事会议——决定执行从长春突围的方案。多年以后,将军们还记得会议中的特殊“一员”。
在国民党长春守军高官中,许多人都知道郑洞国在家里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猫。新 7 军少将参谋长龙国钧记起的是:
下午一时,我和史说(新 7 军副军长)都到郑洞国的卧房里。郑洞国斜靠沙发,一言不发,手里玩弄着一只小花猫。
生逢乱世,人如草芥,有时人命比不过一只猫。
城内粮食日渐匮缺,郑洞国索性把人分成了若干等级:
**第一必保的是军人。**所有空投粮食概不许他人染指,否则“就地枪决”。
10 月 18 日是新 7 军缴械的日子,东北电影制片厂驻哈尔滨新闻摄影队摄影助理陈喜武奉命现场拍摄:“当时,敌兵团部特务团有些士兵脖子上挂着用单裤扎口装着大米的袋子,有的扎口不紧将大米撒了一地……听说我军给他们发吃的,他们便把身上带的大米纷纷倒在广场一处台阶上,白花花的大米足足有二三麻袋。”
据长春市市长尚传道证实:“新 7 军三个师囤存的粮食,可以维持过冬。第 60 军则比较困难,到 10 月间已濒临最后关头,但也没有听说有饿死士兵的事。”
**第二必保的是警察和特务。**郑洞国要牢牢把握国家专政机器的刀把子。
**第三要保的是军人眷属。**因为直接关系到军心的稳定。
留守长春的玉兰给沈阳的丈夫桂荣去信说:“留守处发 40 万元全不够,每月领 50 斤高粱米吃不了,可卖作为零用。”卖高粱米做什么用?“上次汇来 30 万元我亦买了 8 分金子,头一回领 40 万元也买了 5 分的耳环。”
第四保的是政府职员。
市长尚传道证实:自己在围城前抢购的 100 万斤大豆,“围城近半年,市属人员没有饿死者,完全依靠了这 100 万斤大豆”。
郑洞国超常的顽固令强力实施攻心战的肖华既大出意外,又心情焦急。无奈之下,他抛出了此前不曾对守敌使用的重型攻心炸弹——全天候对敌广播郑洞国夫人陈泽莲远在上海写给他的一封信:
几个月来为了你的安危,使人时时不能忘怀,寝食不安。桂庭,逐人衰弱与憔悴的不是岁月,而是忧愁。数月来我身体坏透了,较前更清瘦多了!桂庭,你们被围在这孤城,到底要紧不?我得不着一点实际情形,真令我焦急万分。今天看报上说,长春机场又失守,长春情况危急。我看中央不给你设法,你是无可奈何。你到底什么病?现在好些吗?你真是太大意了。你不顾性命在干,这是为了哪个?我想到这一切伤心极了。苦命的我,尚有何言!上天保佑你平安,应该很平安,因为你向来对人很好,心更好,应当有好报。秋风起,更愁人也!
**这是一枚对守军最具震撼力的心理炸弹。**事后,诸多投诚的国民党官兵反映,正是郑夫人信中“中央不给你设法,你是无可奈何”使他们对前途彻底失去了信心;“你不顾性命在干,这是为了哪个?”使他们同时心生怨懑;尤其是郑夫人“伤心极了”的情绪普遍传染了守军。
但是,郑洞国对全天候广播如同未闻,反倒越挫越坚。自得到蒋介石疏散城内人口的命令后,他责成尚传道下达了驱赶指标,规定每个警察要疏散出卡子八个人,每个保长要疏散出三户,否则视未完成任务。
两军卡哨之间的百姓逐渐多了起来。虽经唐天际牵头的难民委员会全力救助,但“分期分批释放”与“先救将死者”的办法,已经抵抗不住郑洞国大量疏散人口的冲击,致使卡哨之间饿毙者增加起来。
在郑洞国凌厉攻势之下,三个问题致使林彪、罗荣桓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
第一,如果全部放难民出城,就要将守军食口的包袱全部接过来;没有了居民对粮食的消耗,“困饿战”将中途流产。林彪最心中没底的是,不知道城内守军的粮食还能支撑多长时间?第二,“饿死者太多,影响亦不好。”“敌现进行恶毒宣传,诬我欲困死长春人民。”(罗荣桓《关于围困长春的报告》中语)第三,部队巩固面临着严峻考验。
林彪、罗荣桓经过反复权衡,向毛泽东报告的围城基本政策仍然是:“已经出来者可酌量分批陆续放出,但不可作一次与大量放出,使敌不能于短期内达成迅速疏散。”这应当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选择。
先斩后奏
杨滨(杨重),1947 年冬奉命撤回解放区后,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前方办事处副处长。由于曾任 60 军的副官处长并在长春城里生活工作过,更由于敌工情报工作的缘由,使其对城里情况比任何人更了解。他给“围指”首长写了一封信,观点十分明确——即刻全部放行滞留两军卡哨空间的难民。
两天前,9 月 9 日,林、罗、谭刚向毛泽东发出《关于围困长春的报告》,报告确定的方针仍然是“基本禁止出入”。看了杨滨的信后,林彪、罗荣桓为抢时间,决定先斩后奏,不等毛泽东复电,于 9 月 11 日,电令“围指”立即放行难民出城,同时上报中央军委:
从即日起,阻于市内市外之长难民,即应开始放行。凡愿出来者,一律准其通过。因长春民食早已用尽,如不放出,将使市民大批饿死。望你们依此做出计划,分批地但又是尽早地开放,做到于 10 天内放完。对出城之难民,应发动地方党及军队力量,尽一切可能组织救济,宣传慰问,对老弱走路无力者帮助人力及马车输送。第一步应就附近各县分批疏散安置,发动群众救济,使其出城后不再死去,或者少死……混在难民中的特务,应予以清查扣留;敌方官兵则一律收容,送吉林解放团训练。中学二年以上学生,技术人员、专家等应努力争取来我区服务。以上开放难民出城,不是对长春敌人解围,围困敌人的工作,仍需继续,不得松懈。……执行情况望随时电告。
十数万百姓突然涌出长春,对救济与收容陡然增加了压力。好在有 8 月 14 日成立的处理难民委员会及十几个县的收容安置系统的基础,又在长春周边乡村增设了一批难民收容所,勉强应对运转起来。
国共双方激烈的长春争夺战,造成了长春诸多老百姓因饥饿而死亡。究竟有多少人饿死?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诸多人士关注与争论的课题,并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根据人民政府进城后确实统计,由于国民党‘杀民’政策饿、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达 12 万人。人民政府进城以后,在卡哨内外地区掩埋尸体 8 万具。——尚传道
据说长春解放时,在城东、南郊一带掩埋的尸体就有几万具。——郑洞国
据最低估计,长春四周匪军前线野地里,从 6 月末到 10 月初,4 个月中,前后堆积男女老少尸骨不下 15 万具。——国民党《中央日报》
进城后共掩埋了 58063 具死尸(加上过去已掩埋者约在 10 万人左右)。——1948 年《长春市救济工作报告》
长春解放前夕有 10 余万市民饿死,解放后掩埋尸体 58063 具。——2002 年《长春市志·民政志》
…………
林彪败给郑洞国?
李敖在《大江大海骗了你:李敖秘密谈话录》一书中,抛开国共两党政治立场,单纯从战争策略——围困战之特性分析了蒋介石下令固守长春的决策弊端,认为“死守孤城”军事上犯了兵家大忌。而又裹挟人民在先,驱逐人民于后,以“饿民战”对抗围困战,结果最后还是投降了。与其如此,何必当初?要投降早投啊,为什么饿死成千上万的人民以后才投降?
也有观点说,单纯从军事上考量,林彪的“困饿战”实际上败给了郑洞国。原本期待城内百姓“食口”包袱将郑洞国压垮,却不料郑洞国夺民粮而养军,最后关头守军主力新 7 军仍有三个月存粮。古今中外“困饿战”少有半途而止的。林彪先是分批救济饥饿严重的百姓,到最后全部放行并予以救济安置,实际接过了“食口”包袱,宣布了“困饿战”的失败。面对心硬如铁的郑洞国,在残忍耐受心理上林彪败下阵来。而郑洞国最终投降主要不是因为困饿,而是锦州“大门”的关闭。
44 年后的 1992 年仲秋时节,经过改造后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曾亲手炮制了那份“杀民养军”的《长春市政府战时粮食管制办法》的国民党长春市市长尚传道再次来到长春。这是他第二次来长春了。他说:“我是来谢罪的……当年,我在长春犯下的罪行虽万死不足蔽其辜。”
郑洞国自 1948 年 10 月 21 日投诚离开长春后,再也没有回过长春。晚年他曾撰文道:
多少年来,每每追忆起长春当时的惨状,我都不免心惊肉跳,尤其对长春人民当时所遭受的巨大灾难和牺牲,更感到万分痛苦和歉疚,此生此世我都愧对长春的父老百姓。
李发锁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7.12
1948 年,面对防御工事“坚冠全国”的东北中心腹地长春及城内 10 万国民党守军,毛泽东批准林彪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方针,实施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三管齐下,在“食口”包袱争夺上,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攻守双方和老百姓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0 月,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部投诚,长春即克,不足一月,便解放了全东北。本书作者秉笔直书,正本清源,多视角、全方位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相关阅读: